中医古籍
  • 低血压方

    《家庭医药》2003年5月号

    低血压方

    (原方名:黄芪升压汤)

    方药:黄芪30克,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5克,肉桂5克,桂枝、升麻各9克。

    加减变化:伴手足逆冷者加附子、细辛;失眠者加酸枣仁、首乌、合欢皮;心悸者加朱砂、琥珀;健忘者加龙眼肉、胡桃肉;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阴虚者加龟版、知母。

    用法:每日l剂,加水300毫升,煎成lOO毫升,上下午各服1次。

    功效主治:益气充脉。主治低血压。

    疗效:《湖北中医杂志》报道,用本方治疗121例,临床治愈(血压上升到110/70毫米汞柱~120/79毫米汞柱之间,并随访半年以上,血压基本稳定,自觉症状消失者)59例;有效(血压上升到96/66毫米汞柱~100/71毫米汞柱之间,并随访半年,血压有下降趋势,但不需服药,自觉症状消失者)43例;无效(血压与自觉症状无改善者)19例。总有效率84.29%。

更多中药材
  • 张男。脉象浮紧,重按细滞,舌苔糙白,口干饮多,脘闷不舒,二便均少,寒热头痛,遍体酸疼,是太阳之经,为风寒所束缚,阳明之腑,有湿浊之蕴蓄也,当用表里两解之。川羌活一钱,防风一钱,紫苏一钱,陈枳壳一钱,广皮一钱,赤茯苓四钱,焙黄菊钱半,丝瓜络二......
  • 郭世岳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侍诊国医大师路志正,总结其调理脾胃法的特点如下。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正常,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充养机体以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和,化源不足则......
  •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
  •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