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寒——风掣红旗冻不翻

    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有这么几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雪来了,将军的兽角弓坚硬得拉不开,铁铠甲冻得没有办法穿,大漠纵横交错着百丈坚冰,暗淡的阴云凝结在万里长天。……黄昏时分,大雪纷纷扬扬落下辕门,冻住的红旗连狂风也吹不展。

    这些描写让人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中医所说的寒是指一种致病因素——寒邪,寒有内寒与外寒之分。内寒是指不是外感而得,而是来自身,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减退,导致肢体失于温煦的一种表现。外寒顾名思义,就是由外感而得,像天冷而穿着单薄,受了风寒。受了外寒,寒邪束于肌表,腠理闭塞,卫气不能宣发,病人就会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络,病患则头身疼痛。内寒,中医多认为是阳虚,清阳不升,患者多肠鸣,腹泻,容易感冒,四肢不温。中医认为,寒主收引,主痛。主收引,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们感到寒凉时,浑身会起鸡皮疙瘩,就是肌肉收缩的结果。主痛,也就是寒邪致病多有疼痛的症状。对女性来说,痛经中因寒致病的证型是较为多见的。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脉法》云:“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寒头暖足,补虚泻实”是中医临床诊治要则。

    我国早期医学经典《内经》说,从人体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的循行走向表明,精神气血,特别是阳气均上走于头面,故头面阳气最充足,也最能耐寒。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中医诊治都遵循头部宜寒不宜热的原则,温针、艾灸都用于肢体和关节,头面部为禁忌。

    现实生活中根据“寒头”原则,冬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既可增强抗寒能力,又能有效预防感冒。保持头部寒凉还有助于安眠。科学研究发现,让头部温度低一些可尽快进入梦乡。

    与“头为诸阳之会”相反,足部则为阴气重地。《内经》说:“阴并于下,则足寒。”民间亦有“寒气从脚上起”之说。《备急千金要方》说:“每年农历八月一日后,即微火暖足。”下肢最易受寒邪入侵,应注意足的保暖。“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经常针灸或按摩足三里和涌泉穴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让热气温遍全身,以驱寒防病。根据人体的供暖需求,理想的室内温度应当是中医所提倡的“温足而凉顶”。

更多中药材
  • 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已经83岁高龄了。说起这位患者她真的是我的一位铁杆粉丝,因为在近两三年,她每年都要好几次来找到我进行口服中药来调理身体,现在她状态非常不错,每天都能够生活自理,活动,锻炼都非常的自如。当时这位老者来找到我的时候,表现......
  • 当时她就告诉我说,最近一段时间我只要一活动大劲儿了,我就是有的时候胃疼,疼一阵就过去了,有的时候表现出来牙疼,疼一阵也过去了。通常是前胸有一些疼痛的感觉,闷痛的感觉,上不来气儿,然后一会儿也过去了。这个地方疼的时候,家里就告诉我说,你这有可......
  • 他来找到我的时候,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重度的乏力,整个人特别没有精神头,我躺那儿或者是我坐那一会儿我就能睡着,什么事儿都不想干。再有就是消化系统的症状也是非常的典型,就是胃胀,有的时候会是胃疼,反酸,烧心,打饱嗝,感觉口干口苦,口里边有异味儿......
  • 我们中医概括为这种叫里急后重,然后,吃东西也不容易消化,总感觉容易打嗝,口里边总是有这种酸腐的气味。舌体胖大,边有齿痕,但是颜色是淡暗的,苔黄白而腻,脉沉缓无力。就是这样一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这一段时间病情比较重,那么今天我通过这则案......
  • 她平时的一些临床表现,整个人体质偏于消瘦,但是体力没有什么问题,脖子这一块,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就是感觉消化功能不好,总感觉胃部胀满不舒服,不爱消化,稍微吃点凉东西,有可能就造成胃脘部的一个疼痛,甚至有一些打嗝,嗳气的这种表现。平时大便秘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