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燥——养阴益气是关键

    入秋了,天气凉爽了。但容易口干舌燥、鼻子出血。不少人感到鼻腔似烟道般干燥,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黏液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这就是中医常说的“秋燥”。

    中医学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归纳为“四时”与“六气”。其中“燥”就是秋季的主气。“秋燥”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天气燥热,温度偏高,相对湿度偏低而空气干燥,造成上呼吸道黏膜和皮肤表面的水分较易蒸发流失,从而出现以上症状。

    燥为六淫之一,在风多干燥的秋季,燥邪会使人得病,常称为“秋燥”。燥气为病,伤皮毛则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侵上窍则有口鼻咽喉干燥征和阵发性较重的干咳等症状。秋燥常易伤肺,引起以咳嗽为主症者,称为“秋燥咳嗽证”。常见的证型有“凉燥”和“温燥”之分,辨治也有所不同。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由口鼻而入,肺为娇脏,最易伤肺。燥邪致病常有凉燥、温燥之分。

    温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干咳少痰,心烦,舌干苦黄,脉浮数。凉燥的临床表现为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干燥,舌白而干,脉弦涩。

    立秋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们在夏季过多地流汗之后,身体各组织都水分不足,于是会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的表现。预防秋燥症,首先应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和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

    秋天易使人伤津液,因此应用一些生津养阴、润肺化痰之食疗方。

    秋天空气干燥,湿度小,人易出现咽干咳嗽等症状,这是因为燥邪伤肺所导致的现象。此时,应少食辛、辣食物,如葱、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热症状。从中医五行生克来讲,肺属金,肝属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损。因此,应适当吃点酸味食物,“酸入肝”可以强盛肝木,防止肺气太过,对肝造成损伤。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肝气,有保护肝脏的作用,但也不能过量,因为许多酸味食物,如醋、酸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发生胃溃疡、胃炎等病。秋季天凉了,气温下降,脾胃阳气不足,再吃多了阴寒性质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导致阳气不振而腹痛、腹泻。从五行生克来讲,肝旺则克脾土,土不生金,则肺金受伤,不利于秋季健康。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以保护胃肠,保护肝脏。适度饮水是秋季润燥、防燥不可少的保养措施。饮水不可少,方法要得当。以少量频饮为佳,不宜暴饮,一次大量饮水,会给胃肠增加负担,引起不适,只有少量慢饮,“润物细无声”才能对口、鼻、咽、喉、食管,乃至气管起到滋润的作用。

    防治“秋燥”养阴益气是关键。养阴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就可以温养肺气,所以秋天应多吃山药、百合、银耳、猪蹄、莲子、藕、梨、枸杞等食物。

更多中药材
  • 有很多人好奇说,皮肤瘙痒怎么就跟恶性肿瘤扯上关系了呢?其实皮肤的瘙痒有的时候确实是有一部分恶性肿瘤,它的一个临床表现,它被界定为这种副癌综合症,也就是恶性肿瘤的一种伴发症状。它是因为,有些恶性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组胺类活性物质,随着这种血液运......
  • 那么如果长期的这种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得不到很好的救治的话,那么它会对食道黏膜造成损伤,继而与食道恶性肿瘤发病密切相关,它也可以被视为这种癌前病变,那么因为平时的临床工作当中接触的消化系统疾病比较多,尤其是这种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所以说......
  • 中医通常把这类疾病归结为胸痹心痛,或者是心悸怔忡等等。它主要的疼痛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心胸痹痛,通俗来讲叫心绞痛,或者是闷痛、刺痛、烧灼样疼痛,或者是刀割样疼痛。那么以绞痛和刺痛为多见。通常诱因都是因为劳累,比如说老年人早晨起来去早市儿,一......
  • 高血压病人除了日常规律服用降压药之外,早晨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这三件事儿,第一就是起床过猛,或者这个早晨起来还没有服药的情况下,就开始锻炼身体,剧烈运动。这样,对血压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会使血压迅速升高,严重的,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因为我们......
  • 咱们首先说脾虚,脾虚它主要的症状是乏力、气短,中医讲,脾主气,脾主要运化气血,脾虚的时候,当然了气不足,气不足就会乏力、气短,没有劲、胸闷。脾虚,脾胃是相等的,那脾虚的时候食欲不振,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吃完了之后,也觉得不消化,然后,会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