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河北医学史上的名家

    靳冬 天津中医药大学

    摘要:河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北的文化特征之一是变革创新,这一特点透到医学发展中,使得河北医家在继承前人己有成就的基础上对中医学多有所创见。河北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融合、创新,从而促进祖国医学不断地向前发展。河北医家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并不囿于一己之见的认真态度值得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河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国时期,位列七雄的燕、赵两国大部分属地在河北;从秦至唐,河北是统一王朝管辖下的北方郡县;从辽代设五京,改幽州为南京,以幽云十六州的南部为界与北宋对峙,河北分成南北两部分。金灭辽,继而灭北宋,统一了中国北方,以辽南京为中都。元明清三朝均建都北京,河北的大部分区域划为“腹里”和“直隶”,成为京师外围,畿辅重地。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史,河北往往是部族战争的战场。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原始部落在河北战争汇合;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前赴后继进入河北大地,他们相互之间与中原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争权斗争;宋、金、元时期,河北又成为南北交战的主战场;满清入关,河北作为畿辅之地是满清部族的重点安置地。频繁的战争带给人民巨大的创伤,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民族融合的潮流在河北大地就不曾停止过,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各民族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更为重要的是它促成了河北人民性格中宽广的胸怀,对不同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包容性,这一点在促进河北各方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河北的文化特征之一是变革创新,这一特点的影响渗透到医学发展中,使得河北医家在继承前人己有成就的基础上对祖国医学多有所创见。

    扁鹊 战国时期河北著名医家扁鹊,可以说是祖国医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创新医家。他是中医四诊的奠基人,经络藏象学的首创者,辨证论治和综合疗法的实践先驱,外科及麻醉术的鼻祖,医术传授方法的创新者。除此之外扁鹊还是反对巫术提倡科学治疗疾病先行者。扁鹊对祖国医学从基础理论、诊断到临床实践及医德医风各方面都有所创新,为后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司马迁对扁鹊在中国医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作过高度评价,他说:“扁鹊言医,守数精明,为方者宗,后世循序,弗能易也。”扁鹊对中医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认为扁鹊对中医学的贡献,更重要的在于其创新精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刘完素

    金元时期河北医家的理论创新更是将祖国医学的发展推上了一个高峰。医学理论创新的开拓者刘完素是寒凉派的创始者,他在阐发《黄帝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见,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发挥了《黄帝内经》的“亢害承制”之说,用以认识和说明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将脏腑病机与五运六气学说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以五运六气作为疾病的分类纲领,既有较强的系统性,又便于临床掌握;特别是将运气学说与病机十九条结合起来,发展了《黄帝内经》对火热病证的认识,提出了后人所说的“六气皆能化火说”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并认为阳气佛郁是产生多种火热病的关键。对于火热病的治疗,或解表,或攻里,或泻热,或养阴,总以寒凉药为主。其理论联系实际,独创一家之言,不仅突破了魏晋之后墨守仲景成规的保守风气,而且引导了金元时期诸大家的学术争鸣,同时为明清时代研究与治疗温热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刘完素阐发火热论,好用寒凉,但并不是片面机械的主火论者,而是强调辨证施治,全面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理论的临床大家。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黄帝内经》中的病证分别据证处方,成为发挥《黄帝内经》杂病证治的开山者。其对杂病辨治,不拘一格,寒热温凉攻补之法,各选其宜,所创诸方,亦多为后世取法,为杂病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元素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对前人有关脏腑辨证理论进行研究整理,使之成为包括生理、病理、证候、演变预后和治疗五个方面的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在遣药制方上,张氏运用《内经》关于药物的理论,结合临床,阐述了脏腑规律,并发明了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的理论;司古方之法而化裁新方,拟订了五行生克制方大法。张氏这些遣药制方理论,对临床遣药组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完素和张元素对祖国医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学术成就,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医学思想及创新精神开启了祖国医学理论创新研究之门。他们之后,创新人才层出不断,形成了金元时期著名的四大医学流派。

    李杲

    李杲在张元素重胃气思想的影响下,独重脾胃,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鼻祖。他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脾胃内伤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独具见地,卓然成家。论治多本《内经》,擅长益气泻火,升清降浊。制方灵活权变,反对陈陈相因,自制新方以应时病。在遣方制药中多能随病制方、各随所宜。他创立的甘温除热治法及相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至今仍对后世用药有极大指导意义。李氏在针灸方面也有所发挥,建立了以胃气为本的补土派针法特色。另外他还编著经络歌诀,并试图用简单的指掌图形来说明脉象,这些都是其创新思想的体现。

    王好古

    王好古在众多《伤寒论》研究者中,有别于他人独从阴证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伤寒阴证的新见解,打破了治外感与治内伤的界限,用六经辨证的原则把伤寒与杂病的治疗联系起来,可谓是独树一帜。虽说其本身在温阳与养阴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片面性,但作为对《伤寒论》一个方面的探讨,显然不可能求全责备。王氏对伤寒阴证的发挥对后世更加全面地理解《伤寒论》很有裨益。

    王清任

    十九世纪中叶,玉田医家王清任大胆提出对古籍中有关解剖方面记载的怀疑。以其亲眼所见,辨认胸腹内脏器官,与古代解剖比较,并验之以喂养动物,从中发现了前人未曾提到过的器官,画出他自认为是正确的13幅解剖图以改错。从一般的解剖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进行了描述,这些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其临床所创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等,分治50余种瘀证及半身不遂、瘫痿、痹证及难产等,实发前人之未发,且多有殊效。中医学活血化瘀理论的建立,王氏实有肇始之功。梁启超称他“诚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者”。王氏对祖国医学的贡献,并不单单在于其所取得的有形可见的成绩,更具有意义的是其在研究方法上,他改变了中医长久以来的“援物比象”的传统方法,而开始了实验研究的尝试。

    十九世纪晚期开始,中西汇通思想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河北医家张锡纯在其“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思想影响下,提出了“衷中参西”的汇通观,迈出了在临床中实践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开创了中西医药物结合应用的先河。

    河北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大胆进行融合、创新,从而促进祖国医学不断地向前发展。河北医家尽管各有专长,而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不断向前发展,表现了医学家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并不囿于一己之见的认真态度。他们的这种精神,可以说正是河北文化的一种特色,值得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更多中药材
  • 这位是一个女性患者,它所表现出来的虽然在夏天也是一种什么怕冷的状态,畏寒肢冷,乏力汗出,不但怕冷,而且还爱出汗,越出汗身体感觉越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再者,食欲不振,用她的话来说,我就是体质特别的虚弱,那这个就是她一身怕冷的症状。再者,就是......
  • 那么这个上火其实在医学上,它确实有着它自己的定义,什么定义?就是上火是指一类各种因素导致的头面五官出现的这种红、肿、热、痛,这一类病症的一类总称。那么今天跟大家聊的这例上火的案例,就是一个青少年患者,他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表现,这位患者,他来诊......
  • 这样一种症状,那么这样的人群其实现在太多了,我告诉大家,凡是这种消化系统疾病,无一例外全是吃出来的,要么你吃的少得病,要么你吃的多还得病,再者你不按时吃也得病,消化系统疾病,都是吃出来的。胃强脾弱,临床表现就这两大症状。胃强,这种强,其实是......
  • 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的女性患者,她被诊断为左乳的恶性肿瘤,这次来诊,她告诉我现在左乳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之后,已经是一年十个月了。这次来主要目的胸胁部还是有一些胀痛的感觉,而且就是感觉这种刀口的一个疼痛部位非常的固定,而且疼痛的非常明显,已经影......
  • 这位患者是一位中年的男性患者,他来找到我的时候,就是因为这种过敏性鼻炎发作了。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就会打喷嚏,流鼻涕,有的时候是清水样的,有的时候表现这种淡黄色的,这几天症状比较严重了,鼻子虽然通气儿,但是总感觉有一些不通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