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王琠妙手愈皇子

    张贵才 安徽省黄山市卫生局

    历史上的新安地域,不仅名医辈出,而且有很多的宫廷御医,仅祁门一县,明、清两朝就先后出现了十九名御医,且个个医名籍籍。大凡宫廷御医有通过太医(署)院教育培养的,有通过全国层层考试录取的,而明代祁门的王琠,则因皇子病剧,诸医不效,中宦荐王治之立愈,被皇帝授予直圣济殿御医而名扬至今460多年。

    王琠,字邦贡,号意庵,别号小药山人,生于明·弘治丁巳年(1497年),新安祁门历溪人。王琠原为新安当地单方草药郎中,在邑中悬壶,因其聪颖好学,笃志方书,常奔走于皖南徽州、池州和江西景德镇等地,凡所遇怪症奇疾,每有独到。《古今医统大全》记载,王琠“笃志学古,肆力诗文,究《素问》诸子之书,得医之奥,治疗辄有神效,有济甚多”。

    明·嘉靖十一年前后,王琠离开祁门去北京行医,由于王氏医不泥古,医技卓著,很快便名播京城。嘉靖二十九年四月(1550年),皇子患病,腿痛而瘸并日见加剧。太医院的御医们均诊治无效,个个束手无策,惶惶不可终日。值此皇宫上下焦急之时,宦官中有人向嘉靖皇帝禀报京城街巷所闻,举荐王琠治之。时年53岁的王琠正是医术中天之时,其奉诏入宫,面对皇子病症,悉心切脉,辨证施治,精心遣方,真可谓药到病除,几天后皇子便安然无恙,康复痊愈了。王琠如此医术神奥,博得嘉靖帝大悦,于嘉靖二十九年四月十六亲自书写诏书,授王琠为太医院御医(直圣济殿吏目)。

    王氏遗有其所治内、外、妇,儿各科病症医案87例,颇为珍贵,后被整理成《王意庵医案》,为明代善本医书。原著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68年)的绵纸手抄本,其中部分医案被收录于明·江瓘的《名医类案》和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江苏科技出版社曾于1976年出版发行。王琠还著有《医学碎金》一书(王乐匋《新安医籍考》载),但未见刊本。其还常与祁门名医李楼相互论医,并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校正李楼所著的《怪症奇方》,且为该书添加附录。王琠的医案论断分明,方药精炼,理法方药切中辨证论治要点,且叙事生动,文笔流畅。体现了王琠善用仲景等前人治法之经验老道之处,且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如其拟桃仁承气汤化裁治喷血“一服即止”;十枣汤抢救痰厥;猪胞硝汤治愈高年便秘,这也是新安医家中最早使用中药灌肠的记载。王氏还用精神疗法“一言散”治愈气厥;用麦门冬甘草膏治愈肾虚无子等单方验方。在京城期间王琠为皇帝、内宫嫔妃和宰相、参议、尚书太史、大理寺、通政司、户部、锦衣卫等文武大臣诊疗疾病,并抢救治愈了大量危急疑难病症,辄因其“之见如神,之胆如斗”而名誉京都。

    嘉靖四十四年(1567年)前后,近70岁的王琠由京城告老还乡,受旨在牯牛降山脚下的故里祁门历溪建造了“五凤楼”(又名合一堂)王氏宗祠祠堂。祠堂结构奇特,分上、左上、右上层3部分,由120根方柱支撑。正厅横梁雕饰龙凤呈祥、五兽车马等图案,楼顶四角上翘呈鱼尾状,宛若老凤偕四只雏凤鸣翔九天,正门两侧立空心雕凿汉白玉石鼓一对,精雕细琢的吉祥物有“龙狮戏球”、“麒麟送子”、“独角龙兽”、“紫鹿银羚”等。460多年过去了,此楼如今雄风犹存,昭示着新安御医历史的功绩。

更多中药材
  • 在我们脾胃病科有脾胃症状的病人比较多,也有许多患者有腰疼。到我们脾胃病科来看病的时候呢,他往往没有注意这个腰痛,我们在问诊的时候呢,就要注意,因为这个脾啊和肾呢,一个是先天之本,一个是后天之本。所以说这个腰痛啊,跟我们的胃痛,跟我们的胃胀,......
  • 我们在临床上呢,常见的问题归结一点就是两个字代谢。往往患者会说我现在消化不好,光吃不拉,或者说吃得多拉得少,大便就有点费劲了。这个费劲呢,并不是干燥,只是大便呢,便条变细啊。上厕所待的时间比较长,患者的心理上就感觉这事特别不正常,是否问题特......
  •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小患者啊,年轻不到30岁,然后他就是有胃胀,身上没劲儿,平时呢吃点饭就饱,有打嗝儿,也没精气神儿,有时候呢还有胸闷的症状,嗯,甚至有咽部的异物感,他大便呢,也变得有时候就会稀一些,吃点凉的呢,就容易拉肚子。这个患者呢,从脉相......
  • 最近呢,在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患者,包括一些年轻患者有这个眼干眼涩啊,视力模糊这些症状,可能有些患者呢,因为工作原因啊,总是坐着,有一些患者可能是运动量也比较少,还有些患者就是平常由于工作关系吧,这个喝酒抽烟也比较重,还有一些老年患者呢,他就......
  • 今天跟大家讲一个临床也比较常见的一个案例吧,也是我们在消化科比较常见的一个症状,这个病人呢,来看病的时候,这是一个63岁的一个男性,他来找我看病的时候,他说他主要症状就是夜尿多,之所以到我们消化科来呢,就是他除了夜尿多之外,这个腹胀症状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