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杂谈“明医”

    余瀛鳌 中国中医科学院

    “明医”一词,似未见于早期经典医著,目前刊行的多种中医辞书(如《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亦未见载述。我翻阅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看到当时的名家严器之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说:“余尝思历代明医,迴骸起死,祛邪愈疾……”,由此可见严氏对“明医”的高标准与严要求,这也是我所看到较早的“明医”词藻。

    “明”作为一个多义词,与“明医”相关的涵义如《荀子·不苟》篇说:“公生明,偏生暗。”此处之“明”,当是聪敏、明晰之意,引申义为明察事理的真谛。《老子·三十三章》有“自知者明”的解释,如果联系到一个从事诊疗的医生,寓有通过明晰的辨识病证,能自出机杼、熟练地掌握诊治的要领。汉·司马相如《谏猎书》对“明”字的释义是:“明者,远见于未萌。”联系医学,那就是高明的医生,能够预测病势的发展,反映出“上工治未病”的高水平。这也是从事诊疗的医者,通过不懈努力,积极争取达到的标准。

    “名医”与“明医”,一般都能获得社会上的尊重,但二者的现实情况,也有可能是“同中有异”,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等同看待。所谓“名医”,学术临床水平高,在社会上的名望重,这可以说是基本要素和条件,但可能因为有社会、人事、机构、媒体等多种复杂的因素,也可能名不符实;而“明医”则不应有这样的个别情况,“明医”一定是学验俱富,不仅是学理渊深、明晰,更重要的是诊治疾患,在溯因、辨证、论病、施治等多方面,能够心知肚明,治效显著,并富有远见卓识。也就是说,一定是一位高明的医生。这就是我对“明医”的浅释。

    回顾我国在历代医学的发展中,也有一些医家将历代名医加以分类的。其中属于细分的如明·李梃的《医学入门》,他在该书的“历代医学姓氏”中,参阅明代新安医家程伊《医林史传》、《外传》等书,将历代对医药学贡献大的名家,分为“上古圣贤”、“儒医”、“明医”、“德医”、“法医”、“仙禅道术”六类人物,共204位。其中的“明医”占98人之多,包括扁鹊、淳于意、医缓、医和、文挚、华佗、唐慎微、王叔和、姚僧垣、巢元方、王冰、孙兆、庞安常、朱肱、陈文中、成无已、张从正、危亦林、倪维德、吕复、熊宗立、虞抟、薛己、程伊等(该书将神农氏、黄帝、岐伯、雷公、伊尹等归入“上古圣贤”类;将张机、皇甫谧、孙思邈、刘完素、李杲、滑寿、朱震亨、汪机、刘纯等归入“儒医”类……)

    “明医”二字,在明代较为多见。除上述外,亦可见于明代作为书名的要词,为明·王纶的《明医杂著》、皇甫中的《明医指掌》、贺岳的《明医会要》以及金瑬珂的《明医医鉴》等,说明在明代是“明医”说发展的一个高潮。D4

更多中药材
  • ►抑郁症是什么?过去常被称为神经衰弱,属于轻度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会出现障碍,导致身心失衡,情绪会继续抑郁,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思想会变得消极,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抑郁症的定义是:患者持续两周以上,有五个或五个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 脾胃护理。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主要运输水液。水分的产生不仅与脾胃密切相关,而且最容易对脾胃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风湿病患者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脾胃,平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嗜酒、吃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尤其是贪凉喜冷。......
  • 夏天属于火,与心相对应,所以夏天要注意心灵的调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天要心平气和,保持快乐快乐的心情,让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对待外界的东西要像含苞待......
  • 第一个提倡早上脉搏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脉要精微”篇,其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段话的翻译是:脉搏通常是在早上,此时人们没有工作,阴气没有干扰,阳气没有消散,饮食......
  • 如果白天经常出汗,稍有活动就会加重,称为自汗,主要是由脾肺气虚引起的。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身体疲劳、易感冒、面白少华,或伴有畏寒等症状。如果你在睡觉时出汗,醒来后停止,甚至弄湿衣服和被子,这被称为盗汗,主要是由阴虚引起的。常伴有手脚热、口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