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循证论治要知常达变——《方剂学新思维》读后感

    姜宏军 上海天山中医医院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方剂学新思维》,其作者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邢斌。作为他大学时代的同学,笔者亲眼目睹了他从医以来孜孜不倦地读书、临证和思考。这本书的出版,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之作。《方剂学新思维》,到底带给了我们哪些新思维呢?

    第一,对方剂定义的重新思考。多少年来,在我们意识中,方剂,只是一张处方。邢斌在书中通过层层深入分析,提出了方剂的本质就是一种疗法。我们临证时也许常会碰到应用某经典方剂无效的情况,这种新提法,使我们会重视方剂的剂型、煎服法、服后宜忌等问题。其实很多情况下,无效往往是这些因素造成的。比如桂枝汤,早年我用于治疗感冒,疗效并不甚好。后来注意到方后“饮后啜热稀粥”一语,便嘱患者药后啜粥,或采用张锡纯的“加味黄芪代粥汤”,收效始著。

    第二,对“方剂结构论”的提出。君臣佐使这一概念,似乎已成了今天衡量方剂标准的唯一准则,读大学时老师是这样教的,工作后,参与科研,评委们也往往都会问你这张方子“君臣佐使”是什么,虽然这张处方疗效好,但如果回答得不能让专家满意,恐怕很难过关。然而实际上很多方剂是不能单纯用“君臣佐使”来解释的,对于这类方剂,很多中医人甚至是中医界的老前辈,仍强用君臣佐使做解,并想用这一观念来一统江湖。在此种情况下,邢斌提出了“方剂结构论”,提出单行式、相须式、主辅式、复合式等概念,以此做解,以前搞不清的方剂结构,就变得清晰明白了。

    第三,关于诊疗思路的认识。书中“证机法方论”和“‘医者意也’论”两章写得尤为精彩,在层层深入的论述中不断地启发我们的思考,使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传统认识的不当之处,而且证、机、法、方之间的关系竟如此复杂。在对上述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后,邢斌强调了方剂辨证这一诊疗思路,认为这是“从证出发直接抵达方的航空线”。

    关于“医者意也”,这涉及到中医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对此,有很多人认为中医是哲理指导下的医术,更有甚者认为是一门艺术。邢斌在书中对“非理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对中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寻找从证到方最佳线路的过程,就是医者用意的过程”这一概念。对于中医迟滞不前的现实,他在书中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着力构建一个合乎逻辑的中医理论体系,从此不再走弯路,不误入歧途。二是要从方药角度对古今医家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建立历代名家药证、方证学术体系,同时也要从“机”、“法”等角度去研究。在此基础上遵照流行病学的方法开展临床研究,提倡“循证论治”之要在“知常达变”。

    第四,临证处方的启迪。邢斌书中对方剂要素、药际关系、精确处方、模糊处方等进行铺垫后,专门列出了“方剂创制论”和“方剂运用论”两个章节来论述方剂的创新和运用。临证处方,怎样掌握原则性?怎样灵活化裁?什么样的处方才是新方?这些问题在书中都一一作了解答。读过此书,对我们今后临证时如何掌握方剂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大有裨益。

更多中药材
  • 这个患者呢,是一个50多岁的一个女性,她来的时候跟我说,就是这个体质状况,就是怕冷,乏力,有时候打嗝嗳气,有时候呢还有胸闷,总爱跟这个女儿生气,这母女俩也总吵架,晚上呢失眠,她这个。情况啊,他之前呢,到那个诊所去看过中医,也吃过一段时间中药......
  • 今天我继续跟大家分享临床案例,这是一个女性患者, 59岁,她的主要症状呢就是口粘腻,口渴口干,颈肩腰痛,还有那个大便粘呢,肠子咕咕响,怕冷,移动的呢就汗出,入睡困难,多梦啊,有时候经常做噩梦,眼前还有飞蚊症,容易眼睛流泪,还有手指麻,手指和......
  • 大家好,春天呢,中医认为属木,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些树木啊,草木啊都开始生长发芽了,那么这个时候呢,人体呢,也会出现这个木气偏旺的情况,人体的木呢,中医认为对应着我们的肝,肝属木,这个时候肝木偏旺,郁而化火的情况比较多见了,那么最近呢,......
  • 这个患者是一个小患者,21岁,马女士,她是一个学生,她来的主要就是口臭,牙龈愿意出血,早晨起来口内出血比较明显,自己刷牙呀,漱口就觉得口里边儿有腥味儿,平素呢她吃饭是喜欢吃冷饮,大便还常常干燥,有点面红目赤,那么看她的舌象呢?就是舌红苔薄黄......
  • 那么首先一点,大家要辨别自己是不是失眠,有一些人呢,可能最近出现了一些烦心事儿,或者是感觉生活上有些不如意,但是过两三天解决之后,那么就可以正常入睡,那么这些人群呢?我们可以不把它当做失眠,换句话说,偶尔出现的一两次失眠,大家不要去紧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