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夏季谨防伤暑

    天气炎热,人们常因怕热贪凉而患上感冒,即中医所说的“伤暑”,其表现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状外,还有心烦、口渴、汗出、胸闷、恶心等现象。

    本病的发生,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中医认为,伤暑有阴暑、阳暑之分,阴暑即伤暑,阳暑即中暑;阴暑症状较轻,类似夏季感冒;阳暑病情较重。明代张景岳谓:“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外感伤寒也。暑月受热,故名阳暑。”现根据暑邪入侵的深浅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将阴暑阳暑进行分证辨治。

    阴暑 静而得之为阴暑,即伤暑也。当暑之时,人们畏暑贪凉,不避寒气,或于深堂大厦中,或于风地树荫下,睡眠时电风扇强吹,或空调温度过低,或夜晚在阳台、巷头、路边乘凉过久,以致寒邪袭于肌表,热闭于内,阳气不得发而致病。可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胸闷不畅、不思饮食,且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疗以解表清暑的方法,药用藿香10克,厚朴10克,佩兰10克,炒扁豆10克,滑石(包)10克,双花10克,连翘10克,鲜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若恶心呕吐,加竹茹、制半夏、陈皮各10克,以和胃止呕;无汗加香薷10克,薄荷6克,以解表发汗;大便溏泻,加神曲15克,炒苍术10克,以健脾止泻。

    阳暑 动而得之为阳暑,即中暑也。暑日当空,长途远行,或于田野烈日下劳动,或高温环境工作,时间较长,感受暑邪热毒。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体若燔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且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等。

    治疗以清热解暑的方法。药用生石膏50克(先煎),知母10克,鲜芦根30克,竹叶心10克,生地30克,荷叶一张,西瓜皮一块,生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煎服2剂。如热极生风、四肢抽搐者,加钩藤(后下)、地龙、菊花各10克,以熄风止痉;必要时,加用羚羊角粉冲服;神志昏迷者,用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以醒脑开窍;如热盛伤津,出现舌红、口干、多汗,用沙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各10克,以益气养阴;如出现面唇青紫、肢冷脉微者,可用参附汤救逆固脱。病情严重者,需中西医结合治疗。

    当然,中医素有春夏养阳之说,夏天饮用生冷苦寒食物、药物也要适度,否则会伤害脾胃或损伤人体阳气。(林信舒)

更多中药材
  • 很多人怕冷,手脚冰凉,在中医体质学说上称为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就是阳气不足,体内产生的热量不够,阳气不够自然就会出现怕冷的状态。这种体质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年轻人更多一些。艾灸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
  • 例如清淡饮食就是水煮青菜,荤腥不吃、油盐不进等极端做法,非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扰。清淡饮食的一个标准是少油、少糖、少盐忌重口味,以及尽可能多的采用蒸的方式烹饪。......
  • 夏天湿气重,气候是一个大因素,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湿,湿气还源源不断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湿气满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较弱,运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进入身体没有变成气血精液,而是变成痰湿。所以对于脾虚的人而言,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健脾......
  •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一、甘味的食物。干入脾,虽然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因此,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桔子、葡萄、菠萝等,还有山药、红薯等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和适量使用。二、生冷的食物。天气逐渐......
  • 日常饮食要根据体质掌握好大方向,比如寒性体质要多吃温性和平性的食物,那么是不是虚寒体质都不能吃凉性的食材呢?不能这么绝对,可以适量吃一点应季的食材来调和气候对于身体的影响。比如夏天吃点空心菜,冬瓜,丝瓜清热解毒,可以加入生姜,蒜甚至胡椒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