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为“顽癣”。顽癣者,顾名思义,大多是顽固难愈的。《诸病源候论》记载:“摄领疮加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大多数“顽癣”患者的病灶确是发生在颈项部,此外,还有发生在肘窝、胳窝、前臂、股、小腿、后腰部、会阴和肛门周围的。其症状多为:皮肤上出现聚结性扁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大小如粟粒或高粱粒,沿皮脊方向扩延,状似席纹,皮肤变厚变硬,呈苔癣状,剧痒。其病因多由情志不遂,闷郁不舒,心火过旺,以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层;也有因脾脏湿热,复感风邪,蕴阻肌肤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性皮炎是因精神紧张,恐怖忧愁,或饮酒,吃辛辣过度,或环境突变而引起的代谢障碍。目前在临床上中医疗法效果较好。

    内治法

    血热型:见于初发不久泛发性皮损。心中有火,血热生风,风盛则痒。症见:成片红色小丘疹,痒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处方:生地30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苍耳子9克,白鲜皮9克,苦参9克,地肤子9克,黄芩9克,生甘草9克。水煎,日服一剂。

    风燥型:日久泛发型皮损。症见:瘙痒无度,皮肤浸润肥厚,呈苔藓状,舌淡苔净,脉细滑。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牡丹皮9克,红花9克,荆芥9克,苦参9克,白蒺藜9克,苍耳子9克,白鲜皮9克。水煎,日服一剂。

    风盛型:见于弥漫性皮肤浸润肥厚的皮损。症见:几年至几十年顽固不愈,周身剧痒,状如牛颈之皮,脉弦,舌质红,苔黄。

    处方:乌蛇9克,蝉衣6克,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9克,白芷6克,川莲9克,黄芩9克,金银花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日服一剂。

    成药可用丹栀逍遥丸、秦艽丸、润肤丸、泻肝安神丸、六味地黄丸。

    外治法

    1.雄黄解毒散30克,百部酒120毫升,混匀烫后外涂。

    2.大枫子油涂后,外敷五倍子粉。

    3.普榆膏,止痒药膏,10%黑豆馏油软膏,均可外擦。(靳元祥)

更多中药材
  • 吕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某,男,47岁。阴囊潮湿反复数年,春夏较重,秋冬较轻,内裤每日一换,但阴囊潮湿依旧,食纳不佳,体胖腹大,平素喜饮酒,舌体胖大,苔黄白,舌根腻,脉滑。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处方:萆薢2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石菖......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
  • 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粉刺”、“面粉渣”、“酒刺”、“风刺”等,并认为素体阳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
  • 刘某,女,53岁,2010年10月24日就诊。患者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0余年,两日前因接触油漆,出现气紧喘息,自行吸入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后,未见明显缓解,遂到门诊就诊。刻诊见患者气促,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喉间痰鸣,诉夜间喘息不得平卧,咯白......
  •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乔某,女,1岁,2011年8月15日初诊。患儿腹泻5天,一日4~5次,大便酸臭如败卵。夹有奶瓣,含少量黏液,神疲,伴呕吐,食欲不振,哺乳后即泻。笔者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疗一次泻止,巩固3次而愈。具体操作如下:揉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