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心有灵犀”话犀牛

    李安祥 河南中医学院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其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最为著名,广为传颂,多比喻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此处暂不论诗人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何“心有灵犀”会“一点通”呢?这就要从“犀”说起。

    诗中“犀”,指犀牛角,犀牛是一种形状像牛,颈短,四肢粗大,鼻子上有一个、两个或三个角,生活在亚洲或非洲的热带森林中的哺乳动物。《汉书》曾记载:“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又如《战国策·楚策》中称: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由此可见,在古代犀角的身价已十分昂贵。《山海经》中也有记载有一种犀牛就长有三只角,一角长在头顶上,一角长在额头上,另一角长在鼻子上,其中顶角又叫通天犀,剖开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条白线似的纹理贯通角的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既指心中若有灵犀角中的那条白线似的的纹理,我们的心灵便能默契相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角中有贯通两端的白色纹理线是犀所特有的,普通的牛角是没有的。可见,“犀牛角”的灵异。中医也取类比象,将犀角归为一种特殊的治疗药物。《神农本草经》记载该药“气味苦、酸、咸、寒,无毒。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解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久服轻身”。《本草纲目》兽部第51卷中对犀及犀角来源功效等有详细论述,指出“犀入药有黑白两种,以黑者为胜,角尖又胜”,犀角入药是因为“通天犀角,夜露不濡,入药至神验”,《本草纲目》亦载:“犀角,足阳明药也。胃为水谷之海,饮食药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诸毒。”

    除了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外,犀角性味酸咸,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之功效。因其很好的药用价值,犀角在中医方剂中应用广泛,比如《温病条辨》中的“安宫牛黄丸”、“清营汤”、“化斑汤”;《外台秘要》中的“紫雪丹”、“犀角地黄汤”、“犀角汤”;《伤寒活人书括》中的“犀角大青汤”;还有“清瘟败毒饮”(《疫疹本得》),“至宝丹”(《苏沈良方》),“犀角散”(《奇效良方》),“犀角紫河车丸”(《卫生宝鉴》)等等,犀牛角均在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荀子》:“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谓‘天君’”,“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中医认为,在人体的各个脏腑之中,心是处于最高级的地位,称之为“君主”,也就是相当于古代的皇帝。《黄帝内经》当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就是说,心,是人身体当中的君主,具有主宰全身的生命活动的作用,在同一篇当中,还说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里的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受过,居于胸膜之中。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的“宫”就是指膻中而言,清宫汤主治温病液伤,邪陷心包证,方中犀角取心,余者用心,意取同类相投,心能用心,以清心包之热,补肾中之水;安宫牛黄丸用于治疗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温热邪毒内闭心包证,用犀牛角和牛黄共同清心凉血解毒辟秽开窍,使邪去“宫”安,神明得主。中医的另外两宝——紫雪丹和至宝丹,皆用犀牛角无不取其清心凉血解毒之功,临床疗效确切。

    李时珍言:“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锐之力尽在是也”。陈修园曰∶“犀角气寒,禀水之气也。味苦酸咸无毒,得木火水之味也,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者,以犀为灵异之兽,借其灵气以辟邪也”。可见,心有灵犀一点通有其重要的理论依据,只要正确利用犀角的功效,找准位点,虽有再多“阻难”,心心相通并非遥不可盼。中医的学习亦是如此。

更多中药材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陈某某,女,成年......
  •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