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天津中医的文化底蕴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地区中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历代都出现过卓有成就的医家。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游历于燕赵行医采药,解除民间疾苦。唐代的贾耽著有《备急单方》,宋代的刘翰为翰林医官,撰有《经用方书》、《论候》、《今体治世集》,尝被诏详定《唐本草》。宋代仁宗皇帝患病,诸医不能治,祖籍天津的中医许希在其心下用针随手而愈。许希著有《神应针经要诀》。元代窦默,以针术及伤科闻名于世,著有《铜人针经密语》、《标幽赋》、《外科全书》等书。明代蒋仪著有《医镜》、《药镜》等颇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医学著作,收入《四库存目》。清初洪天锡立志医学,精于瘟疫一门,著有《补注瘟疫论》。清末民初,张锡纯主张中西汇通,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代医学宗师。

    新中国成立以后,天津的中西医密切合作,大力开办西学中班,经过有志于中西医结合的专家不断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中西医结合运用小夹板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三衰、中西医结合治疗疮疡和皮肤病,在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中医药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在全国也走在了前列。

    天津的中医药有没有自己的学术特色?天津中医是不是可以称为学派?我们在回顾天津地区中医药学术发展历史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天津中医历史进程中,从明代设卫筑城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广泛的包容性、适时的开放性,充满了创新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天津的中医有自己的突出的特色,但是,由于天津过去没有一部自己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发展的史书,津沽学派的学术思想一直没有得到中医界的全面认识,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天津中医药优势的继承发扬。

    《黄帝内经》有一篇叫做“异法方宜论”,是讲中医各种治疗方法的发明,都是“地势使然也”。中医药学从创立到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必然要受到地缘文化的影响。天津市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其所处的沿海地缘优势,使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尤其是她的开放性、包容性更营造了兼收并蓄的人文环境,在这个环境里生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医、中药事业也独具特色。津沽中医有自己的文化源流,但从不排斥外来文化的融入,从近代张锡纯的中西汇通,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西医结合“三朵花”,直至现在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无不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从战国时期开始,天津地区就处在中土的边境,战争、移民等因素又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一个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交融的地区。从600年前天津开埠以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从南方带来了大量移民,使天津文化融入了南方的元素;元、清两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把北方文化带入中原。鸦片战争以后天津沦为侵略者的租借地,外国文化也浸入天津,这样就形成了天津地区各种文化相互包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她的地缘特性使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里都能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津中医药,虽然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却并未受到过多的地域限制。

    用传统中医的眼光看,天津的中医颇有“洋中医”的味道,说其“洋”是因为天津的中医药比较容易接受和融入外来的东西发展自己,也许这就是“津沽中医”学派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色,足以为天津中医药今后的发展奠基。

更多中药材
  • 肉桂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十分常见的一种植物的干燥之后的树皮,它的气味是浓烈的香气,所以它可以作为调料出现在食物当中,除此之外,它还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药材,中医上面说,肉桂可以补温肾阳,还可以填精补血,同时对于一些人体内因为阴盛阳......
  • 很多人对你艾灸的具体功效已经非常的熟悉,甚至以为艾灸不会导致任何副作用。这种想法不正确,艾灸也是有副作用的,比如说可导致皮肤起泡,甚至导致皮肤化脓。如果是起的小泡泡,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起泡非常的普遍,非常的严重,则需要重视起来了。......
  • 韩信草,是一种非常好的植物,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药材。韩信草的模样也是极好的,不是像其他的中药材那样模样一般,很难辨别出来。很多的中医都非常喜欢用韩信草来调配一些药物,让人们的身体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说了这么多,大家有的还不知道韩信草到底......
  • 现在与很多人都会患痔疮这样的疾病,大家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患有痔疮。痔(俗称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国,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在美国,痔的......
  • 艾灸三阴交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的广泛,有的人可能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说常见的癫痫或者是神经衰弱,又或者是精神分裂症等,通过三阴交艾灸能够有疗效。还有一些妇科疾病,向女性月经失调,或者是痛经,亦或者是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同样能够艾灸三阴交治疗。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