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从西方重视补充医学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程家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且蕴蓄着丰富的哲理与人文精神。

    但随着世界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医学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西方世界近十年来提出西医以外的诊疗方法(所有传统医学,甚至宗教祷言),均列为它的“补充医学”或“替代医学”。这说明,西方医学近年来已发现单纯还原论带来的弊端;由于只针对病原体与病灶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而忽视了病原体变异的自然规律与脏器功能的整体观,导致病原体抗药,人体耐药等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提出了“补充医学”与“替代医学”以弥补目前诊疗手段的不足。

    而祖国医学以人为本,明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点。从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又《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因之应在天时不正、地气偏胜、人体虚实的相互关系中,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即三因、四诊、八纲)。以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遵循自然规律来诊疗病人,不是简单地强调杀灭微生物,也不是单纯地把脏器看成单独的个体,要有一个整体观,要有一个自然规律观,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正好为中医学所运用。

    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宇宙的发展,包括人的发展,均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内经·素问》:“生、长、壮、老、已”)。这是不受人的意志而转变,是客观存在的,是自然的。无为而治对社会而言,是使社会稳定发展,绝不能用苛捐杂税、严刑惩罚来管理,应该任其按自然规律发展,使生者有其居,耕者有其田。对人而言即:“实其腹,强其骨、虚其心,弱其志”(道德经第三章)。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也需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考虑到人的自然状态,也要考虑到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能简单地强调杀灭病原体,也不能把病灶看成单纯的个体。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自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也就是说,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这样才能使病人回到其自然生存状态。所以中医的发展,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强调身心互动,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使“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治已病治未病。并以现代医学的一些诊疗手段,补充中医的不足,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达到中西医学融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形态,使人类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更多中药材
  • 今天跟大家讲一个临床也比较常见的一个案例吧,也是我们在消化科比较常见的一个症状,这个病人呢,来看病的时候,这是一个63岁的一个男性,他来找我看病的时候,他说他主要症状就是夜尿多,之所以到我们消化科来呢,就是他除了夜尿多之外,这个腹胀症状还要......
  • 这个患者是男性, 50多岁,他来以后啊,就说医生,我这个胃啊非常难受,从他表情上也看得出是比较痛苦的,首先是他面色红,那么问诊他呢?也就是说胃疼,胃胀,就感觉胃里像有火一样,火烧火燎的,甚至胸部后啊也有这个烧灼感,看他的舌象啊,也能看出来口......
  • 大家好,我是中医马医生,在脾胃病,可我们常常说一句话就是脾胃不好百病生,今天呢,我就通过这三个方子,中医三个经典的方子跟大家来讲一讲,强调一下这个脾胃这个后天之本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需要注意的,怎么去保养,建议大家点赞收藏,以免市民太多找......
  • 人饿的原因啊,是因为我们血液里面的血糖浓度减少,进而人体的体内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反应,那么人就会感到饥饿,正常的情况下,人应该补充食物,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补充食物,人就会感到越来越饿,就好比车没油了,我们需要去加油才能开车,同样道理,胃里没有......
  • 这是一个46岁的女性患者,她来的时候啊,主要症状就是这个,偏瘦,身体还特别困窘,每天觉得昏昏沉沉的,然后自己感觉呢,身体就是特别发凉,然后乏力,还容易紧张啊,入睡难,多梦,头昏昏蒙蒙的啊。眼睛他自己感觉是有点肿,但是不是明显浮肿那一类。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