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酷暑注意防3病

    “赤日炎炎似火烧”,在大热天里,要做到身心健康,精力充沛,除了防暑降温外,还要充分注意防止常见而易被忽略的三种疾病——中风、阴暑、寒湿病。

    一防“中风”

    如今,中暑病例数相对下降,而夏天“中风”的发病率却升高,甚至高于冬天。

    有研究资料指出,高温天人体的血流量比正常时高出3~4倍。如果老年人本来就动脉硬化,血管韧度减低,脆弱的血管经受不起快速血流的冲击,一旦血管破裂,就会发生中风。既可以表现为“脑中风”,也可以表现为眼底动脉破裂的“眼中风”,或耳部毛细血管破裂突发性耳聋的“耳中风”。

    有些老人由于味觉减退,已有脱水状况,却不觉得口渴,故大汗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由于水分补充不足,血容量不足和血黏度增高,从而产生脑梗。

    所以夏季老人要坚持服药,及时补水,及时调节居室温度,以防中风。

    二防“阴暑”

    暑热致病固然常见,而盛夏里因贪凉致病的也不在少数。以中暑为例,大多因环境气温过高致人体不能适应,这仅仅是中暑的一种,中医学称之为阳暑。而另一种称之为“阴暑”的发病率正日益增多,但还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这样描述:“阴暑者,因暑热而受寒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荫,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近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疼等。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这里讲的伤寒,是指被寒邪所伤害之意。

    在夏季里经常有身热头痛、无汗怕冷、关节酸痛、大便稀薄的阴暑患者到医院就诊,这主要是过于贪凉受寒所致。阴暑患者有时也会发生高热,来势凶猛,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清热解毒药或抗生素毫无用处,必须采用散寒化湿解表的方法,重者应及时到医院救治。

    所以夏天注意不过贪寒凉,避寒气,以免发生阴暑。

    三防“寒湿”

    中医把关节疼痛麻木称为“痹”,中医认为其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夏天,人们在室温过低的场所工作,或颈肩被空调电扇猛吹受凉,以致颈肩部位受风寒湿邪侵袭,颈部肌肉僵直酸痛。或在阴寒潮湿的环境下逗留时间过长,寒湿之邪侵犯肩、肘、膝关节,引起肩、肘、膝关节病变。

    有些年轻女性夏天喜穿“露脐衫”,又嗜食冷饮,就易出现大便溏薄、口腻、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医称之为“寒湿困脾胃”,也是夏季常见的寒湿性疾病。

    所以,夏季虽热,但不要清凉湿润太过,反成寒湿疾病。(钱振兴)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那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啊,接诊了很多这种HPV感染的女性患者,也是把一些这些患者群体非常关心的一类话题,拿到这儿来,或者说作为这种说中医中药调理期间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今天跟大家一起来讲解一下。这个话题呀我给大家定义为HPV与免疫......
  • 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个中医治疗结节类疾病的一个专方,小方,我给它起名为结节病专方,为什么这么讲啊?消瘰丸全方一共三味药,可以配合在我临床工作当中很多方剂当中进行什么起到消结节,散结节的目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三个药有什么呀?玄参,浙贝母再加......
  • 那么今天我就借着人民日报的金句,也给大家提醒这个冬天医生给你的三点忠告。第一点呢,人民日报说了口罩,那么我给它加上疫苗,别乱跑。什么意思啊,这个冬天依旧是不可懈怠,不可放松的一个冬天,一定重视疫情的防护,戴好口罩,打好疫苗,不要随处乱跑。那......
  • 医学当中唉比较常见的对腹部脏器的划分,它有一个九宫格的分法,就是啊,把人体的这个腹部唉心口窝以下,耻骨联合以上这一片区域呢,它分为九个区域,第一个上腹部,上腹部在右侧,它叫右上腹,它主要是肝,胆这个器官的所在位置。那么中腹部呢?是胃和胰腺所......
  • 第一。过咸,这个问题尤其在东北,我要特殊强调一下,因为我们东北人口味偏重。吃的一些东西就得是啥呀,太咸点儿的,那有味,入味,所以说老年人过咸绝对没有好处,因为过咸的话它会导致我们什么,这种体内的水液潴留过多,也就是说白了与我们这种高血压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