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骨伤科常用引经药

    张虹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用药有归经、引经之说,起源较早,在宋代已有较多的临床运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常利用某些药物对人体某些部位有较强的选择性作用,引导与其同用的药物达到特定的部位,从而提高疗效。如《本草逢原》云:“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故三妙丸中用牛膝引黄柏、苍术下行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等。

    清代中医骨伤古籍《跌打秘方》中也用歌诀介绍部位引经法,较为简洁、适用,歌诀概括为:“凡用引经之药,上部用川芎,手用桂枝,头用白芷,胸腹用白芍,脐下用黄柏,左肋用青皮,右肋用枳壳,腰用杜仲,下部用牛膝,足用木瓜,身用羌活、当归。不论跌打损伤,须要用香附。”

    归纳而言,骨伤科常用的引经药主要如下。

    头颈部引经药 头后部用太阳经引药,如羌活、蔓荆子、川芎等;头两侧用少阳经引药,如柴胡、川芎、黄芩等;前额及眉棱骨用阳明经引药,如升麻、白芷、葛根、知母等;巅顶用厥阴经引药,如吴茱萸、藁本、细辛等;颈项部用白芷、葛根等。

    四肢引经药 上肢用桑枝、桂枝,也可用羌活、防风引药入经;臂膀用姜黄;下肢用牛膝、海桐皮、独活,也可用木瓜、千年健、防己、泽泻等;骨节用松节、天南星。清代医家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油松节,能透入骨节”。王士福云:“观诸伤科书治骨折诸方,发现多有重用南星者,深思其理,始悟古人以南星专止骨之痛。又经多年体验,南星对各类骨关节疼痛者,多收捷效而无副作用。”

    躯干部引经药 上部用羌活,下部用独活;胸部用柴胡、郁金、香附、紫苏子、枳壳;两胁肋部用青皮、陈皮、延胡索、紫荆皮;背部用威灵仙、乌药、羌活、防风;腰部用杜仲、续断、淫羊藿、补骨脂、狗脊、枸杞子、桑寄生、山茱萸;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五脏引经药 肝经用柴胡;肺经用桔梗、芦根;脾经用龙眼肉、升麻;肾经用狗脊、肉桂;肝、脾血分用赤芍;胆经用龙胆草。

    奇经引经药 用鹿角、鹿茸引药至督脉。如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脊者,督脉及太阳经所过,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鹿茸。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

    另外,红花质轻浮散,辛温走窜,擅达头面、肢臂、肌表等部位。红花这种辛散走动的性能,常在骨伤科病证治疗中起着引经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形:一为旁走肢臂,如《世医得效方》治血滞臂痛,在四物汤中加入红花,即是借红花引归、地、芎、芍四物入于肢臂;二为上达头面,如通窍活血汤中红花用量最重,红花能引诸药升达头窍;三为散走肌表,如用于预防褥疮的红花酒精(《伤科疑难析释》红花、当归、赤芍、紫草),即是利用红花散走肌表的特长,诸药共同改善浅表组织的血运,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更多中药材
  • 【外台秘要】中提到,凡人年30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 眼暗,意思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以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老现象。足三里的位置呢,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是人体当中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血......
  • 中医看病说三个小指头,一个小枕头,再看一个小舌头,病就看出来了。这三个小指头说把脉,左手这三个指头是心、肝、肾、右手三个指头是肺、脾、命。一把脉基本上内脏的问题就出来了,因为我们看病是望、闻、问、切,这个切就是切脉,又叫把脉。电影里面说,弄......
  • 人生平均寿命75,25年都在床上,人群里边包括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失眠呢?实际上这个数字挺很可很可怕的,几乎每三个成年人,两个人都失眠,所以睡眠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每天24小时睡觉是八个小时,就1/3在睡觉,所以睡眠太重要了,所以睡眠很重要,但是......
  • 中医认为,肥胖的原因是由湿、痰、水滞等形成的。因此,轻食以健脾胃、利湿、利水为最佳,茶的作用就在于此。它清热利水,化痰消食,温脾胃,乌龙茶。铁观音是一种很受欢迎的茶。大鱼大肉后,人们习惯于冲一杯香茶,因为喝一杯香茶会让胃更舒服,使用它来消除......
  • 小满节气一到,很多人就把减肥列入议事日程。你应该了解如何科学减肥。穴位埋线可减肥。埋线减肥是在传统针灸减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医生判断肥胖的原因,为每个患者设计不同的减肥穴位处方,通过穴位刺激控制食欲异常,提高基本代谢率,调节脏器功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