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辛降之理在于调理气机

    初雅培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众所周知,中药五味各有其阴阳属性。早在汉代《内经》中就已有“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认识,明代李时珍亦言“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如麻黄、桂枝、荆芥、薄荷、菊花等味辛轻扬,具有发散解表作用,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香附、木香、红花、川芎等味辛善行,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证。然而,在众多中药里,也有部分药物的作用和应用与上述理论有相悖之处,如生姜、半夏、紫苏叶等具有明显辛味的药物却有“降逆”、“下气”之功。辛属阳,性升浮发散向上,而“降”则指向下或向下的趋势,理应属阴。如何理解其特殊现象?

    药物质地、取药部位

    蕴含阴阳升降之理

    一般来讲,重实药物多沉而降,如果实、种子、根茎、矿石、贝类。另外,药物功效与疾病在空间构想上有相关性和趋同性,接近地面或生于地面以下的药材除了应用于人体中下部的部位特征外,大多还有下行的特点,古人有“本乎地者亲下”之说。如半夏使用块茎、生姜使用根。从上述意义上讲,半夏、生姜虽为辛味之品,但质重沉降,具有降逆下气之功尚可理解。再以厚朴而言,其取材于植物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虽有辛散之性,然还兼苦泄之味,辛散之中兼有降泄功能,加之用“皮”,可行于肺之肌腠肤表,故而能宣降肺金郁结,以调畅肌腠肤表周身气机,达到“降逆”的效果。此也含有取象比类之意。

    然而,丁香、旋覆花皆用花,本于天且质之轻者应上行,对于呕吐等证,顺应了病理性的气机逆乱上冲之势,不能以质地和取药部位解释,还需从其他角度来认识。

    阳升有助阴降

    核心在于调理气机

    笔者发现,具有“降逆、下气”功能的“辛味”药物,多数归胃经,主要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证;其次入肺经,主要治疗痰饮壅肺之咳喘证。

    对胃而言,胃本体中空,受盛化物,为阳明之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体阳而用阴,贵在“通”且“畅”。若有外邪侵袭、饮食积滞或胃腑本虚,便会使中焦阻滞,影响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就药物而言,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可促进胃升发清气。上焦受气诸阳,促进经脉之气的流通。另外,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饮停于心下胃脘,则必致气血不通利,阳气郁滞,则饮气逆乱致呕。而通过调畅气机,顺从脏腑本身具有的下降之性,则逆乱上冲的病理现象得到缓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何种证型的呕吐,均可适当配伍辛味药来调理气机。胃上注于肺,下接于肠。辛味本能行散,畅胃口而开痰下食驱寒,则必无滞留之痰食、寒饮。如治疗痰饮呕吐之主方小半夏汤。

    对肺而言,肺主气,司呼吸,生成宗气而营运全身。肺又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输布津液。宣发为阳,肃降为阴。辛属阳,性横行而散,阴阳互根,升降相因。在增强肺气宣发的阳性功能的同时,肃降之阴性也不可避免的增强,推动和促进了一身之气的运行,以此梳理气机,使之升降出入恢复正常。如《金匮要略》用麦门冬汤治疗由津液耗伤,致肺胃阴虚,阴火上逆刑金之虚热肺痿证,症见喘咳,故咽喉干燥不清利,痰黏难咯,舌红少苔,脉虚数者。在用大量麦冬养阴润肺,清虚热的基础上,配伍一升半夏重在涤痰,痰结消则气机通畅,则肺体升降气机恢复正常,喘咳咯痰现象得以缓解,气不上逆则已经下降。

更多中药材
  • 喉咙痒痛的情况属于喉咙炎在作怪,这话炎症主要是常见于咽喉炎的发病,在平时的时候,要是自己吞咽会感到十分不适,所以这就是严重的喉咙痒疼的情况。究竟出现了喉咙痒咳嗽怎么办呢,我们不如一起去看看下面有关知识的介绍吧。喉咙痒痛的情况属于是慢性咽炎的......
  • 公民有献血的义务,很多人担心献血之后会给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其实这点倒是可以让每个人都放心的,因为献血不仅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同时还有助于体内血液循环,增加造血细胞同时也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如果可以的话要积极的献血,为了自......
  •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肠胃方面的疾病,也就是说胃不好,胃不好对人体的健康其实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的,而对于胃不好的人来说日常的科学饮食就显得由为重要要了,多吃一些对促进消化有好处的食物,就可以很大层度的促进人的消化,因此对于那些胃不好的人来说日常......
  • 艾灸这种治病方法古已有之,艾灸所选择的材料就是艾叶,将陈艾叶制作成特殊的材料,然后在体表穴位燃烧刺激,同时调节整个人体的生理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艾灸治病范围非常广,比如说妇科、儿科、男科等都有艾灸治疗的身影。艾灸可以选取的穴位很多......
  • 我们眼睛之所以会长出黑眼圈,主要是因为平时经常熬夜,或者是平时情绪不稳定,亦或者是眼睛过于疲劳,另外,岁数大了之后,眼部周围皮肤逐渐衰老,静脉血管里面的血液流速放缓,最后也会使得眼睛出现黑眼圈。当眼睛有黑眼圈之后,往往预示着身体循环代谢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