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助你“黄金周”健康出行

    本报记者 徐雪莉

    如果说有一个新近话题排行榜的话,“国庆假期去哪玩?”应该榜上有名了。秋高气爽、温度适宜,很多人都动了出行的心思。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吴女士却多了一层烦恼,“以往我出去旅游的时候,在外边稍微吃点什么不够干净的东西,马上就拉肚子,净顾着找厕所了,好多景点都玩不了。”像她这样被出行健康问题困扰的朋友不在少数,国庆节假期马上要到了,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主治医师肖连宇,为您健康出行保驾护航。

    出行常见健康问题

    感冒 进入秋季,昼夜温差变大,较大温差本身就为感冒提供了更多“机会”。“黄金周”出游很多朋友选择游览名山大川,为了看日出,一大早就开始登山,走得累了、热了,满身大汗被猛烈的山风一吹,很快就有了感冒的症状。据肖连宇介绍,这种因受寒引起的感冒多为风寒感冒。症状有怕冷怕风、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中医认为,风寒感冒多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治疗重在辛温解表、散寒,如果是感冒初期,可以喝一碗温热的姜汤、吃碗热汤面或泡个温水澡,促进末稍血液循环,发发汗,但是要注意不能大汗,因出大汗耗气伤阴。也可以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等中成药。

    肠胃病 到了度假胜地,面对美食大家都会胃口大开,特别是有地方特色的、平时吃不着的食物更成为首选。在味蕾大满足之后,肚子却闹起了别扭——肠胃病来了。中医认为,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基本原则,可多吃梨、苹果、葡萄、香蕉、萝卜及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外出旅游身体较为疲劳,水分消耗较大,更应当多食用汤食及清淡食品,少吃肥甘油腻的食物,以防引起消化不良。一般来说,生水是不能饮用的,这里要特别提醒有很多人在爬山时看到泉水清透凉爽,不管三七二十一,痛痛快快地喝起来,这对健康有害无益。在车船或飞机上要节制饮食。乘行时,由于没有运动条件,食物的消化过程延长、速度减慢,如果不节制饮食,必然增加胃肠的负担,引起肠胃不适。如果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可以服用一些大山楂丸帮助消化。患上了胃肠炎就要及时服用抗生素等药物,以防病情恶化。

    心脏病 出门在外,睡眠少了,饮食乱了,运动强度增大了,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们要严防心脏病。注意保持情绪平稳,控制运动强度,减轻心脏负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不能暴饮暴食,饮食还应坚持以清淡为主,避免三餐过饱,及时补充体内水分。当出现发病症状时,应及时服药。

    外伤 外出旅行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可以备一些“创可贴”用于小外伤伤口,云南白药酊用于跌打损伤,肿胀疼痛,红花油用于外伤或扭伤。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外出旅行不要随便进入深草丛,不要随意睡卧草地上,以防被野鼠、毒蛇或其他动物咬伤。一旦被毒蛇咬伤,要迅速用有弹性的绷带等在伤口近心端扎结,防止毒素进入血循环,并尽快送患者去医院。

    晕车 出门乘车、船、飞机时,可提前口服防晕车药。除此之外,可以按内关穴(腕关节掌侧,横纹正中上两寸处)、合谷穴(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即虎口处),先轻后重,持续5~10分钟,可止恶心、呕吐。再按揉颈后双侧风池穴(后发际颈椎两侧凹陷处)。可在太阳穴(眉梢与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涂些清凉油或风油精,能清醒头目。行驶途中将鲜姜片或是新鲜桔皮拿在手里,随时放在鼻孔下面闻,对于缓解晕车症状也有帮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 老年人一般体力较差、胃肠较弱,易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病,出行方面要注意备好厚外套,防治温差变化对健康造成影响,每天按时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如果出现重度高血压或已有并发症、中重度心功能不全、频繁发作心绞痛、血压波动大、有严重心律失常等最好不要出行。

    孕妇 出行前,孕妇应当提前到当地医院做孕期检查,以便掌握胎儿和自身的健康状况,为健康出行提供科学保证。选择宽松的衣服以及防滑和弹性较好的运动鞋,不要坐在潮湿、寒凉的地方。选择短时间、短程旅游为佳,保持劳逸均衡,防止过度疲劳。尽量乘坐平稳宽大、有洗手间设施的交通工具,如火车、大型轮船等。选择挨近走道的座位,方便走动。若旅行中发生腹痛、阴道出血等现象时,应立即就医。

    儿童 儿童的体质偏弱,抵抗力差,出门旅行要做充足准备,选择卫生条件好,交通方便的旅游景点,不宜进行登山、探险类户外运动。注意饮食卫生,不要让孩子吃生冷的食物。进入秋季,在防寒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晒,可以为孩子准备一顶遮阳帽或使用防晒伞,防止伤害孩子娇嫩的肌肤。

更多中药材
  • 张男。脉象浮紧,重按细滞,舌苔糙白,口干饮多,脘闷不舒,二便均少,寒热头痛,遍体酸疼,是太阳之经,为风寒所束缚,阳明之腑,有湿浊之蕴蓄也,当用表里两解之。川羌活一钱,防风一钱,紫苏一钱,陈枳壳一钱,广皮一钱,赤茯苓四钱,焙黄菊钱半,丝瓜络二......
  • 郭世岳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侍诊国医大师路志正,总结其调理脾胃法的特点如下。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正常,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充养机体以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和,化源不足则......
  •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
  •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