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疑难病治疗思路及方法

    宋哲娥 重庆三峡学院

    疑难杂病有五个特点:久治不效;身患多种疾病;兼症或并发症多,且同时有几种主症;脉诊与舌诊、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互相矛盾;对药物反应不正常。疑难病之难,不是难在无证可辨,而是难在证多杂乱,难分难辨,难以定论,无从下手。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除了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外,还总结出了几条治疗疑难病的思路和方法,以供同道参考。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辨证法指导下,从宏观上来认识人及人体疾病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仅凭医生的直观感受和病人自觉症状诊断疑难疾病,显然是不够的,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影像学、病理学、基因诊断学)的运用,对于揭示疾病的本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前人不可想象的。在此背景下,不少医家注意到,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仅拓宽和加深了传统“四诊”视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水平。如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四大难证之一,按传统的中医理论认识本病,病位在肝、脾、肾,病机为气滞、血瘀、水停,但疗效并不理想。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腹水的产生,主要是门静脉循环障碍,致使血管中水分渗出腹腔所致,同时肝功能损伤引起的血浆蛋白降低,亦是形成水肿、腹水的重要原因。所以结合现代医学的微观辨证方法,运用活血化瘀法能减轻或降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血管瘀滞状态,回缩肝脾,以消除腹水。对于难治性腹水患者,输入适量的人体白蛋白,可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循环血容量,从而加强利尿作用,减少腹水量。基于以上中西医认识,融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为一体,辨证用药,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于始终,大大提高了疗效。

    中医临床疗效的判断决不能仅满足于症状的改善,还必须结合微观指征的变化,方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显示度。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辨证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横向认识,或同一疾病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分别认识。辨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向认识,有助于抓住贯穿疾病整个过程的基本矛盾。

    从客观上讲,辨证是对疾病进行动态的观察,是对疾病程序的诊断。然而中医学对证的认识只能依靠直观感觉来作归纳、分析和判断,不能在某些问题上,特别是对某些局部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深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的辨证若能结合西医辨病,把证和病有机结合起来,把西医的病理解剖和各种现代理化检查指标纳入到中医的辨证中来,就可弥补中医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感觉不适,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用中医中药来辨证治疗,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两者之长,寻求自己发展道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中医辨证的新内容,也是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条道路。

    辨疑不惑 治难不乱

    医者应博学多识,多读医书,浏览诸子百家著作,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善于捕捉四诊八纲信息,哪怕是某一细小的症状也决不放过,有了信息素材,才有证可辨。认真总结前医或本人的治疗得失,注意参考、借鉴前医辨证思路,力求无误。针对疑难病错综复杂的特点,要抓住主要矛盾,不可贪多求快。对常用方剂和药物的性能功用、药力强弱要深刻认识,娴熟使用,觅方出奇制胜,或采用游击战术,或采用持久战术,有胆有识,有方有守,擅用单方、验方。当一方一法治疗复杂病感到疗效不佳时,可吸取中医各种疗法之长,协同作战,如外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总之,医者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正确的辨证方法和灵活的治疗思路,不断探索总结辨证论治的方法技巧,找出“证”的本质,自可得心应手。

更多中药材
  • 您是不是经常觉得口渴,特别是晚上的时候,心里总感觉口干口渴,甚至会被渴醒,不喝点水就睡不着,非常呢影响睡眠,有些人呢,甚至睡前喝很多的水也没有用,不仅口干,而且还会出现夜尿多的问题,要频繁的起夜,那半夜口干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造成口干的三个......
  • 症状:很多湿气重的人呢,都会有早起困倦,口臭,面容憔悴,舌边有齿痕,整个人每天都是浑浑噩噩地失去了活力,所以祛湿成了头等大事。那么如何祛湿呢?第一,饮食调节,我们可以吃一些利水化湿,健脾益胃的食物,像是山药,薏米,红豆,冬瓜啊等等都是可以的......
  • 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其中有一类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那么它的症状就是一个头晕,经常我们说这种小关节紊乱,导致我们颈椎破坏之后,那么它就会出现椎动脉的供血这种不够,过性的痉挛,导致一过性缺血系列症状。这个很多病人到恐惧,脖子不太敢动,越不动越加了......
  • 膝关节炎的治疗呢,我们提出了一个三联疗法,传统上我们认为【三分治七分养】,现在我们发现其实更多的这个运动才是核心要素。我们改一个字,【三分治七分练】,这个一字之差含义不一样了,特别突出这种运动的这种效果,特别是我们说臀腿,大腿前面后面,里侧......
  • 身体湿气重,常用的健脾祛湿六味药分享给大家。1.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除胀和胃的功效。2.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的功效。3.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4.苍术:具有健脾燥湿、祛风散寒的功效。5.厚朴:具有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