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奇术解难题——凌企昌针刺解肠癌术后腹胀

    上海凌企昌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曾用针刺解除肠癌术后腹胀,取得满意效果。

    病家张某,男,59岁,患直肠癌,在今年6月上旬住上海二军大长海医院,进行开刀治疗。手术后腹部胀气不通,一拖五日,下腹部膨胀,连上腹亦隆起,患者极度不舒。最严重的问题是腹部开刀后的刀口缝线,已有绷开的危险。在此情况之下,医院决定再次手术,第二次开刀放气,以求排除险情,重新缝合创口。不料手术后,依旧不能通气,腹胀症状如前,四天之后气仍不通,险情再生。情况危急,患者家属要求院方是否能再动手术或其他解危措施。院方对第三次手术不予考虑,只能无奈观察。在此危急情况之下,家属要求请院外针灸医师会诊,院方立即同意。

    6月14日中午,凌企昌被请至长海医院会诊。到病房后,见病人口插胃管已数日,不准饮食,即使是水也不可入口;腹部拖出管子,装上一个塑料存气袋。因为腹内气不通,因此袋也是瘪的。患者神气萎靡,情绪低落,一切营养等物均靠挂盐水注送。

    鉴此,当时唯一紧急处理的就是想尽方法通气,否则如果刀口缝针绷开,那后果不堪设想。考虑到患者经直肠癌手术,取穴应该在大肠经上选择。

    第一个穴位选大肠经上的郄穴温溜。该穴在手上臂处,不受手术影响,然在疏通经络之气上,比较理想。此外,郄穴的穴性又是对急性病有效的,故取之。

    第二个穴位取大肠俞。它是大肠经的背俞穴,对大肠有直接影响;

    第三个穴位取足三里。它是胃经的合穴,既能健胃,又有强壮之功能。

    选定之后即刻操作。先取温溜,进针之后,针感向大指食指方向放射,得气状况比较理想。因另取穴位要变换体位,故不留针;再取大肠俞,针感向下直达足背足趾,得气理想,确属甚好;最后针足三里,针感直至足背,得气亦佳。仅定此三穴位,双取六针,每针得气均优。当场无有动静,以观后效。

    次日(6月15日)中午,家属来电话,告知当日至晚间患者腹胀减轻,第二天早晨查房时,医生发现其上腹部肿胀已平服,腹部的受气袋也充气,症状大有好转。鉴此,查房医师决定拆除其胃管和腹部气袋。

    至此,院方希望凌老为患者复诊,再针一次。因白天医诊繁忙,到晚上,凌老再嘱为患者针第二次。他仍取以上三穴六针。第三天(6月16日)家属中午来电称,今日查房医师已嘱可以进食,饮流、半流质,全家非常高兴,请求凌老是否再针一次,以巩固疗效。凌老考虑病人是癌症手术者,确应防止变故,故夜间再为其进行了第三次进针治疗。治疗后,患者当场排气,一身轻松,情绪欢乐,精神振奋,脏气通畅。(张高炯)

    人物链接

    凌企昌194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从丁济万。1991年前曾在上海市四川南路、南京东路地段医院任副主任医师;1992年至今,在上海宁波路587弄7号自行开业“中医针灸诊所”。为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会员。擅长用针灸治疗疑难杂症。

更多中药材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