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山楂根

    《中药大辞典》:山楂根拼音注音Shān Zhā Gēn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山楂野山楂等的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山楂"条。

    性味

    《分类草药性》:"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消积,祛风,止血。治食积,痢疾,关节痛,咯血。

    ①《纲目》:"消积。治反胃。"

    ②《分类草药性》:"消中膈之气,去肉积。"

    ③《浙江民间草药》:"祛风活血。治关节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复方

    ①治消化不良,小儿食积:野山楂根、果各四钱,车前草三钱。水煎服。

    ②治关节痛:山楂根、紫藤根、活血龙、桂枝、络石藤、忍冬藤各三至五钱。煎汁冲酒服。

    ③治肺结核咯血:野山楂根一至二两,水煎汁,再用白茅花三至五钱,烧灰,以药汁冲服。(①方以下出《浙扛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细菌性痢疾:山楂根五钱,小果蔷薇(七姊妹)根五钱。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山楂根拼音注音Shān Zhā Gēn英文名Howthorn Root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野山楂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var.major N.E.Br.2.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山楂生于海拔100-1500m的溪边、山谷、林缘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1.山里红 分布于华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南等地。

    原形态

    1.山里红 落叶乔木,高达6m。枝刺长1-2cm,或无刺。单叶互生;叶柄长2-6cm;叶片阔卵形或三角卵形稀菱状卵形,长6-12cm,宽5-8cm,有2-4对羽状裂片,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有光泽,下面沿叶脉被短柔毛,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伞房花序,直径约4-6cm;萼筒钟状,5齿裂;花冠白色,直径约1.5cm,花瓣5,倒卵形或近圆形;雄蕊约20,花药粉红色;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梨果近球形,直径可达2.5cm,深红色,有黄白色小斑点,萼片脱落很迟,先端留下一圆形深洼;小核3-5,向外的一面稍具棱,向内面侧面平滑。花期5-6月。果期8-10月。

    2.山楂 本种与山里红极为相似,仅果形较小,直径1.5cm;叶片亦较小,且分裂较深。

    归经

    胃;肝经

    性味

    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消积和胃,止血,祛风,消肿。主食积;痢疾;反胃;风湿痹痛;咯血;痔漏;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各家论述

    1.《纲目》:消积。治反胃。2.《分类草药性》:消中膈之气,去肉积。3.《浙江民间草药》:祛风活血。治关节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Pí Dàn别名皮蛋(《随息居饮食谱》),彩蛋、松花蛋(江苏)。出处《医林纂要》来源为鸭蛋用石灰、草灰、盐等腌制而成。性味《医林篆要》:“味辛涩甘咸,寒。“功能主治《医林纂要》:“泻肺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摘录《......
  • 拼音注音Biàn Dòu Cài别名山芹菜、山芹、五指疳、鸭脚板、蓝布正出处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云:变豆菜生辉县荒野中,其苗叶初作地摊野生,叶似地牡丹极大,又锯齿尖,其后叶中分生茎叉,梢叶颇小,上开白花,其叶味甘……“据其所述形态,即指......
  • 《全国中草药汇编》:壁虎拼音注音Bì Hǔ别名守宫、爬壁虎、爬墙虎、蝎虎、天龙来源守宫科动物无疣壁虎Gekko subpalmatus Gunther,以干燥全体入药。夏秋捕捉,摔死或开水烫死,晒干或焙干。东北和华东地区产一种无蹼壁虎Gek......
  • 《全国中草药汇编》:壁钱拼音注音Bì Qián别名壁茧、壁蟢窝来源壁钱科动物壁钱虫Uroctea compactilis Koch,以活个体或所结的卵囊入药。四季可采,开水烫死,晒干或焙干即得。性味咸、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用于咽......
  • 《中药大辞典》:壁钱幕拼音注音Bì Qián Mù别名壁茧(《本草拾遗》),白蟢窠(《海上方》),壁钱窠幕、白蛛窠(《纲目》),壁蟢窠(《外科全生集》),喜儿窠(《温热经纬》),壁钱茧(《陆川本草》),壁蚕茧(《药材学》)。出处《本草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