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古文如何引用“六经”语辞--“六经”与医古文(三)

    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

    “六经”语辞在医古文中被大量引用,,大体分一般引用,和活用两种方法。前者传达了古代人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信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且又使之显得古奥典雅。如张介宾《病家两要说》:“昧经权之妙者,无格致之明。”格致,乃格物致知之省称,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谓古人学习,探究事物道理,而获取知识的方法。再如孙思邈《大医精诚》文中有“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句,“望之俨然”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所引之句是表现古代君子平日为人、处事的一种风度。类似引用,,散落在医古文的众多篇章之中,读者无不从中获益。

    还有医古文高手在篇章中引用,“六经”语辞时,用得活,用得巧,大体方法有三:一是具体否定“六经”语辞之旧义;二是另取新义;三是反用“六经”旧语辞。

    其一如宋濂《赠医师葛某序》,文章开门见山便正面回答“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正确内含和错误解读。“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说,出自《礼记·曲礼下》,本来历史上就有对和错两种解读。而宋濂在文章中旗帜鲜明,正确解读,弄清了几个世纪的公案,不能不说是对正确理解“六经“经典所做出的贡献。再如“艺成而下”一语出自《礼记·乐记下》,是千百年来束缚知识分子,轻视技艺,鄙薄技术的主要理论根源。袁枚先生在《与薛寿鱼书》一文中用反问语句引用这句“六经”之语(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实际上是对这句话的正确性提出了否定。

    以上两例都反映了古代医家运用“六经”语言和思想,而又不盲从“六经”思想之批判精神。

    其二,如张仲景《伤寒论》序最后一自然段引用,孔子语鼓励大家说,“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这四句话在《论语》中本分属两段,前两句出自《论语·季氏》,后两句语出《论语·述而》。两段话是孔子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的,语义本无连贯性,张仲景把两段四句连起来以后,便成了“学”与“多闻博识”平起平坐,都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人了,强调了后天学习与多闻博识(也是一种学习)的重要性。

    其三,如汪廷珍《温病条辨》叙中批评当时社会缺乏不断进取的人才时说,“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阙如”一辞在此是作贬义词而使用的,当“存疑不言”解释。“阙如”一词语出《论语·子路》,是“存疑阙如”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把握的事情,宁肯摆在那里,暂无答案。显然,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后世文献学者还把“存疑阙如”作为整理文献的原则去恪守,可见,原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褒义词。汪廷珍在叙言中反作贬意用,无违整个的语言环境,丝毫无不妥之处,可见其文字表达能力非同一般。

    无论所引用,的“六经”语辞有无变化,怎样变化,关键是学者要深究其原文原意,洞悉其变化,知其新义,新思想精华之所在,才会有所收获,不致食古不化,不知变通。

更多中药材
  • 一、你用的是热水还是凉水?有人习惯在滚烫的热水中投入几粒枸杞,殊不知滚烫的热水会把枸杞的营养成分破坏掉。也有人习惯用凉水泡枸杞,不过凉水泡枸杞是没有效果的。泡枸杞的最佳温度应控制在65度至80度之间,冲泡的时间应达到30分钟。二、完了枸杞该......
  • 有一种说法,女性在例假期间不能吃芒果,因为芒果有一定的止泻作用。这种说法是真的吗?众所周知,女性例假是由于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出血现象儿,芒果中并不含有影响子宫内膜的成分,所以不会对例假有明显影响。对于经期女性可以适当食用芒果,但要注意芒果属......
  • 很多人怕冷,手脚冰凉,在中医体质学说上称为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就是阳气不足,体内产生的热量不够,阳气不够自然就会出现怕冷的状态。这种体质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年轻人更多一些。艾灸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
  • 例如清淡饮食就是水煮青菜,荤腥不吃、油盐不进等极端做法,非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扰。清淡饮食的一个标准是少油、少糖、少盐忌重口味,以及尽可能多的采用蒸的方式烹饪。......
  • 夏天湿气重,气候是一个大因素,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湿,湿气还源源不断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湿气满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较弱,运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进入身体没有变成气血精液,而是变成痰湿。所以对于脾虚的人而言,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