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口干症从脾论治要点

    曲淑芹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院

    口干症是临床常见症状,自觉口干难忍,甚至伴有心烦不宁。口干症可以是单独的一个症状,也常见于某些疾病过程中。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口干症由于脾虚湿阻所致者占相当比例,但常常未被认识,来就诊的某些病人明明是脾虚表现,却已经服用清热泻火或滋阴降火药物,忽略了四诊要点。

    脾虚口干证四诊要点 口干、或口黏腻、或自述不愿张嘴说话、口渴不欲饮水、或口渴喜温饮、或稀便、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印,舌质淡、或淡绛、或淡紫,舌苔白、或白腻、或有白涎,脉沉、或弦。

    口干症证候鉴别 (1)阴虚火旺证:口干、口渴喜饮、频频少饮,舌体正常、或舌体瘦薄、或舌体有裂纹,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见少苔、或无苔,脉细、或弦细、或沉。(2)热邪内盛:口干渴喜凉饮,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或脉弦数。(3)秋燥当令:口干燥在初秋,口干咽燥,唇裂。

    辨证分析 脾位于中焦,具有主运化、升清等功能,脾主运化是指有主管消化饮食和吸收运输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水谷精微的输布赖脾的升清功能;脾开窍于口,《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调、劳倦所伤导致脾运化功能失司,脾失运化,不能升清;湿邪内生,阻遏阳气,津不能上承,而致口干、口黏腻,并有特征性舌诊征象。

    脾虚口干证治疗 治疗的核心是健脾化湿。湿蕴容易化热,酌加燥湿清热之品,如用小剂量黄连等,以燥湿清热醒脾。常用方剂香砂养胃丸、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加减化裁;常用药物:黄芪、白术、茯苓、砂仁、升麻、黄连、桂枝、半夏、香附、合欢等等,辨证立法谴方用药。脾虚湿阻证若过用滋腻药物,就会进一步阻碍脾阳、脾虚不运,加重口干症状;若过用苦寒清热药物,损伤脾胃功能,口干症状也不能缓解。

    《内经》说:“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善者不见,恶者可见”;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辨证是中医诊疗的核心灵魂,四诊要点是其载体,掌握四诊技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优势,有关口干症既见于阴虚火旺所致,也见于脾虚湿阻所致,只有辨证论治,掌握四诊技能,才能取得临床疗效。

更多中药材
  • 高峰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呈缓慢起病、反复发作、逐渐进展的过程,最终导致死亡,其气道病变的不可逆性和治疗手段的局限性造成了本病不可避免的高病死率。因此预防COPD的发生和进展是控......
  •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急症之一。按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与重型急性胰腺炎两种。前者多见,临床上占急性胰腺炎的90%,预后良好;后者少见,但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病情凶险。......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张某,女32岁,2008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于3月前晨起发现头枕部斑秃一块,后来逐渐发展而成全秃,经多方医治罔效,头部光亮,羞于见人,夜寐多梦,大便干,月经先期,量多色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心血亏损......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编者按:膏方又称膏滋,系指药材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辅料制成的半流体或固体制剂,是中医的传统剂型。随着近年来膏方热的广泛兴起,膏方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庞国明教授就......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