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活血化瘀法不能滥用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清潭卫生所

    血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许多疾病的全过程或某些阶段,均有出现血瘀证的可能。但在各病种中,血瘀证的严重程度及表现各有不同。在内科范围,涉及西医的冠心病、心肌梗塞、闭塞性脑血管疾病、肝脾肿大、肺心病、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糖尿病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血瘀既是病变结果,又是进一步引起其他疾病的原因,所以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近年来从临床观察来看,多种疾病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往往出现瘀血征象,如内科的肝病、肾病、胃病、脑病、各类心脏疾患;妇科的痛经、闭经、崩漏、难产恶露不行等等。而在辨证的前提下采取活血化瘀治疗,常能取得出奇制胜的疗效。一时间活血化瘀法颇为盛行,大有包治百病之势,但活血化瘀法是一种祛邪的方法,过于峻猛则易耗气伤血,有损正气。

    掌握用药分寸

    以下病症应慎用或禁用活血化瘀药,尤其是破血逐瘀药:①出血病证早期而无明显的血瘀指征者;②怀孕期间;③气血亏虚者;④凝血功能有明显障碍者。活血化瘀法是为治疗血瘀证而设,有是证才可用此法,临证时需严格掌握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应用时辨虚实

    虚者补之:气血不足之人应注意调补。补脾胃能生气血,益肾精能促进髓生血。但是在补虚的同时也应该避免峻补,应采取攻补兼施的方法,从而达到扶正不留瘀的效果。

    实者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者,宜决之”,也即泄去其凝涩之血,使脉络疏通。《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临证时,如见腹内结块,内脏瘀血刺痛,以及瘀血引起肝、脾、淋巴结肿大或皮肤瘀斑,可大胆使用活血化瘀法,不必顾忌。

    忌不辨用药时机

    活血化瘀法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法之一,对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应正确掌握其应用和停止时间。以出血性中风为例,中医认为出血性中风是血溢脉道而致脉络瘀阻,根据“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见血休止血,首当祛瘀”的说法,从整体观来看待活血化瘀这一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然而对具体的病例还应进行辨证论治,对于静脉给予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者应掌握剂量,对恶性高血压、出血倾向、淀粉样脑病变,长期口服大量抗凝剂者应慎重选用静脉给予活血化瘀药。

更多中药材
  •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
  • 潘树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要长期服用,膏方的包装储存直接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膏方贮存不当,服膏时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
  •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文,笔者认为,从养生学角度,强调扶正气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从《内经》原意来看,“正气存内”仅是“邪不可干”的基础之一。我们应当以《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