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以通变称良——李东垣治虚人外感案赏析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补中益气汤可以治疗虚人外感,这为历代医家所共识。读古今医案,见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虚人外感时,或用原方,或加大方中升麻、柴胡用量,或加用表散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载有一则虚人外感医案,叙证明晰,用方恰当,加减有度,读后足可启悟临证。

    《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原案为:“戊申有一贫士,七月中脾胃虚弱,气促憔悴,因与人参芍药汤……既愈,继而冬居旷室,卧热炕而吐血数次。予谓此人久虚弱,附脐有形,而有大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当补表之阳气,泻里之虚热。冬居旷室,衣服复单薄,是重虚其阳。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口。因思仲景太阳伤寒,当以麻黄汤发汗,而不与之,遂成衄血,却与之立愈,与此甚同。因与麻黄人参芍药汤。麻黄人参芍药汤:人参(益三焦元气不足而实其表也)、麦门冬(以上各三分),桂枝(以补表虚)、当归身(和血养血,各五分),麻黄(去其外寒)、炙甘草(补其脾)、白芍药、黄芪(以上各一钱),五味子(二个,安其肺气)。”

    冬季,居旷室,衣单薄,表有大寒,当属太阳表证,方中用到了麻黄、桂枝、白芍药、炙甘草,似有麻黄汤、桂枝汤方意。但李东垣主要着眼点并不在此,而在于患者为贫士,气促憔悴,脾胃虚弱,组方用药全从内伤着眼,用到了“益三焦元气不足而实其表”的人参,“益皮毛而闭腠理”的黄芪,“补其脾”的炙甘草,“和血养血”的当归身。也就是说,本方实为补中益气汤加减而成,以麻黄、桂枝取代升麻、柴胡,同时去白术、橘皮,加麦门冬、五味子、白芍药。

    李东垣为什么要这样加减呢?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李东垣遵《内经》之旨,特别重视“四时用药加减”。补中益气汤中之所以用升麻、柴胡,是因为“生长之令不行”,用升麻“行春升之令”,用柴胡“行少阳之气上升”。而本案患病正值冬季,无需升发,故去升麻、柴胡,而易以“去其外寒”的麻黄和“补表虚”的桂枝。

    李东垣反复倡导“随病制方”,这一点与张仲景所倡导的“随证治之”相合。患者里热壅遏而吐血数次,阴血自显不足,故去白术、橘皮之苦燥,而加用润敛之麦门冬、五味子、白芍药。加白芍药在于“土中泻木”,因土虚吐血最忌木乘。加麦门冬、五味子,与人参合为生脉散,李东垣对生脉散的解释为:“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门冬之苦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合而用之,“救肺受火邪也”。

    综观全案,李东垣既不执“先表后里”而恣用麻黄剂、桂枝辈,也不执“伤内为不足”而呆守补中益气汤,而是随时、随病选方用药,务使方药与病证合拍。方中共用9味药,补中益气,祛寒实表,保肺泻肝,诸法并施,标本同治,无愧为“医中王道”、“医中圣手”之称。

    明代医家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说:“医以通变称良,而执方则泥。”读本案,李东垣可谓知通变者。

更多中药材
  • 桑树根大家知道不,这是一种防脱发的有效药物之一,用来煲水洗头对于脱发症状有一定的疗效,那么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桑树根皮的作用呢?其实桑树根皮的功效与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比如说在治疗水肿和咳嗽方面以及治疗风湿痛的时候,疗效显著;不过桑树根皮属于寒......
  • 白果的外型和开心果非常的想象,所以经常会被人认错;作为一种食品,白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它可以滋阴补阳,养颜抗老,中医有记载白果含有着微弱的毒性,因此一定少吃为妙,为了不浪费这么好的食物,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下白果一天可以吃多少个吧;首先,......
  • 桔梗我们都见过,很多人因为其不起眼并不重视,但是你知道吗,桔梗配上甘草再泡上热水就能做成很好喝的桔梗甘草茶;小小的一杯桔梗甘草茶清凉解渴,还能清热解毒,是夏日非常好的解暑饮料,那么,有人就会问,桔梗甘草茶真的有这么神奇吗,那么应该怎样自制这......
  • 现在有很多成年人都比较喜欢吃一些甜食,但是如果我们每天摄入的糖分过高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或者是血糖高的情况出现,出现了血糖高的情况之后,就需要进行调理了,中药材桔梗就有降血糖的效果,并且效果不错,大家可能不太了解,那么药材桔梗能泡水喝......
  • 川贝母是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川贝母被使用的历史悠久,且疗效卓著,驰名中外。是药就有其偏药性,川贝母的副作用自然也是一大问题。作为具有清热润肺的草药,川贝母也时常被应用在日常美食中,关于川贝母的吃法,吃货们可是各自有“谱”,下面我们就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