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荚囊蕨

    拼音注音Jiá Nánɡ Jué别名

    篦子草、天鹅抱蛋、锯草、梳子草、铁蕨萁

    英文名Ivorywhite Sreuthiopteris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乌毛蕨科植物荚囊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ruthiopteris eburnea(Christ) Ching[Blechnum eburnea Christ]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800m的干旱石灰岩壁上。

    资源分布:分布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25-60cm。根茎粗短,横卧斜生,密被栗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近簇生,二型;营养叶的柄长3-15cm,禾秆色;叶片披针形,厚革质,长20-45cm,宽2.5-6cm,锐尖头,基部渐变狭,两面光滑,一回羽裂几达叶轴;裂片向下部逐渐缩小成耳形,中部的长1.5-2.5cm,宽4-6mm,短尖状,全缘,侧脉单一,不明显。孢子叶通常略较长,裂片较短而狭。孢子囊群条形,生于叶缘内,与中脉并行;囊群盖条形,外缘着生,成熟时开向中脉,边缘多少啮断状。

    归经

    肺;心;肝;膀胱经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散瘀消肿。主淋证;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味甘、涩、性凉。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能。用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疔疮痈肿。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ān Lǘ Zǐ出处《本经》来源为菊科植物庵闾的果实。植物形态详“庵闾“条。冬季采收。归经《纲目》:“入足厥阴经。“性味苦辛,温。①《本经》:“味苦,微寒。“②《吴普本草》:“苦,小温,无毒。“③李当之《药录》:“温。“④《本草经疏......
  • 《全国中草药汇编》:昂天莲别名仰天盅、水麻、假芙蓉来源梧桐科昂天莲Abroma angusta (L.) L. f.,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行气散瘀,消肿。疮疖红肿:鲜根皮或鲜叶捣烂调红糖外敷。......
  • 拼音注音àn Zǐ Bèi Mǔ别名乌花贝母、松贝母英文名Unibract Fritillary Bulb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的鳞茎。7~9月苗未枯......
  • 拼音注音àn Lín Lín Máo Jué英文名Dark-scale Wood Fern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鳞鳞毛蕨科植物暗鳞鳞毛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pteris cycadina (Fran......
  • 《中药大辞典》:桉叶拼音注音ān Yè别名桉树叶(《现代实用中药》),蓝桉叶(《广西中药志》)。出处李承枯《生药学》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的叶。全年可采,折取老叶,阴干或鲜用。原形态蓝桉,又名:灰杨柳、玉树、小球核桃、蓝油木、杨草果桃、灰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