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田淑霄治皮肤病医案二则

    王兵 颜琳琳 河北医科大学扁鹊医学社

    案1小儿湿疹

    魏某某,男,5岁,2009年5月2日初诊。

    周身湿疹已经5个多月,瘙痒,流黄水,大便偏干,纳呆,手足心热,舌红,苔白,脉数。处方:紫草15克,槐花15克,地榆18克,薏苡仁10克,苍白术各6克,宣木瓜8克,黄柏5克,党参8克,茯苓8克,生甘草6克,僵蚕8克,蝉衣4克,丹皮8克,鸡内金8克,砂仁5克。7剂,水煎服。

    上方共服14剂,症减,黄水基本已经不流,瘙痒减轻,继以上方去党参、茯苓、生甘草、鸡内金、砂仁,加玳瑁10克,赤芍8克,乌梢蛇6克,苦参6克,虎杖6克,地肤子7克,蛇床子7克,白鲜皮7克,白蒺藜7克,火麻仁10克。调治半月而愈。

    按:湿疹多为湿热浸淫或兼风热外袭所致,成年人、婴幼儿皆可发生,病程缠绵,易于反复,治疗起来颇为棘手。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田淑霄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颇有心得,尤擅于治疗婴幼儿湿疹。此案小儿湿疹,纳呆,大便偏干,苔白,脾虚征象明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加之小儿乃为纯阳之体,湿停日久容易化热而成湿热弥漫之势,而且湿热蕴伏,又易招致风邪侵袭,如此风湿热相合,发于肤表,遂发湿疹瘙痒流水。故而首诊清热利湿,祛风凉血与补脾益气,健运化湿之药相合为用,而二诊时,脾胃之气得复,故而去掉党参、茯苓、炙甘草、砂仁等补益脾胃之药,加入玳瑁、赤芍、苦参、虎杖清热解毒凉血,地肤子、蛇床子、乌梢蛇、白蒺藜祛风止痒,以增清热凉血,利湿解毒之力。田淑霄不囿陈法,药随证变,灵活加减,故能获效。

    案2荨麻疹

    赵某某,女,26岁,2009年5月11日初诊。

    自述患荨麻疹已经半年,不定期发作,色红,瘙痒,凸起成片,全身各处散发。月经正常,末次月经5月5日。纳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稍黄,脉滑。处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当归20克,生地10克,紫草30克,槐花3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防风10克,乌梢蛇10克,荆芥10克,僵蚕12克,蝉衣6克,浮萍4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地肤子10克,蛇床子10克,白鲜皮10克,白蒺藜10克。7剂,水煎服。

    药后,瘙痒有所缓解,皮疹范围缩小,继服三周之后,未来治疗,后因他病来诊,询之至今未发。

    按:《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案患者荨麻疹已经达半年之久,乃为气血不足,肌表失于荣养固护,风邪外袭,正气无力抗邪外出,以致风邪羁留血分不去,且有化燥生热之象。舌尖红,苔黄即是明证。前人有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而投以党参、黄芪、当归、生地补气养血。气血生,燥能濡,风邪自散。再者气血不足日久,往往导致气滞血瘀,瘀滞久蕴而能生热,药用丹皮、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凉血行血,紫草、槐花清热解毒。风邪正盛,急投大量祛风止痒之药,诸如僵蚕、蝉衣、防风、荆芥、乌梢蛇之类。其中乌梢蛇能搜风通络止痒,对于本病尤宜。另外田教授还习用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白蒺藜等引药达表,增强祛风止痒之效。全方标本兼治,气血共调,故能取效于数剂之间。

更多中药材
  • 第一,脾胃不好有可能消化功能比较差,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过硬、过酸、过烫的食物。建议饮食易消化,适当摄入蛋白类食物,少吃油腻肉食。第二,注意三餐规律,饮食有节,千万不能暴饮暴食。第三,饭后要尽量适当活动,避免......
  • 扭脖子的时候发出响声,就是所谓的颈椎弹响,一般有四种原因会出现这样的弹响。一、颈椎关节间有小气泡。如果人体关节间的滑液之中存在气体的话,那我们扭转脖子时气体就会快速释放形成气泡,就有了我们听到的咔咔的声音。二、肌腱韧带与关节摩擦。长时间低头......
  • 一、体质问题有的人天生体质偏热,所以比体质偏寒的人来说更容易上火。二、饮食问题,平时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油腻的食物,或者长期进食补阳之品,损伤阴液,容易上火。三、作息问题以及情绪因素,熬夜伤阴,烦躁易怒亦伤阴,两者也会导致上火。上火的原......
  • 很多朋友睡前泡脚的习惯,在中医体系中,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白天阳气较盛以满足人体的正常活动,而夜晚亢奋了一天的阳气要慢慢地潜到阴分里,这样才可以好好休息。所以在晚上泡脚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加快脚部的血液循环,增加人体的新陈......
  • 烧心很多人都经历过,吃多了油腻辛辣,比如火锅或者撸串会觉得心口中火辣辣的烧。那么问题来了,烧心烧的真的是心吗?其实并不是,烧心烧的并不是心脏,也不是胃,而是心脏后面的食管被胃酸烧了。胃本身就是产生胃酸的器官,有保护粘膜,可以耐受胃酸,但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