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肝癌辨证论治就是靶向治疗

    冯磊 本报记者

    “通过辨证,让药物作用于某条经脉、某个脏腑,这个过程就是靶向治疗。”记者一表明来意,郑伟达教授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上世纪末,医学界对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深入研讨,基因致癌机理慢慢清晰起来,基于致癌基因的高端生物技术不断地被临床应用,分子靶向治疗,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兴起。基于此,郑伟达总结并创立了“治癌新十论”和“伟达慈丹四位一体抗癌康复疗法”,取得了良好疗效。

    肝癌三辨:

    辨虚、辨时期、辨人

    郑伟达介绍,癌是由正气先虚,而后邪气凑之,导致气滞血瘀,瘀毒互结,相互搏结而成。在治疗中,早期宜攻中寓补,中期宜攻补兼施,晚期宜补中寓攻,但也不能强求分期。所用药物,不论补泻消散,尽量选用具有抗癌作用之品,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辨虚扶正以抗癌

    “养正则积自消”,可见扶正法在肿瘤治疗中的重大意义。而扶正首先应辨明气血阴阳亏损,以便“损者益之,虚者补之”,调和阴阳,生化气血,促进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自身的抗癌作用。每当发现肝脏癌变,大多已属中、晚期,所以更宜扶正祛邪。

    辨时期以治疗

    如小肝癌手术切除后需要结合中药扶正培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术后复发;在肿瘤治疗期间需要结合健脾和胃、养阴清热等中药,以减轻化疗药物所致的毒副反应;晚期肝癌则应以中药扶正抗癌为主,适当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调理……更重要的是,无论病情处于哪一阶段,只要结合中药治疗,都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特点、临床表现等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辨人以个性化治疗

    要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体质强弱、家庭社会环境,以及肝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瘤体大小、有无包膜等等,进行辨证施治,制订一个合理的、有计划的、科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术后三忌:

    忌破血、忌高枕无忧、忌讳医

    忌破血

    在祛邪化积法中,宜活血不宜破血。通过临床观察,使用破血之品,如三棱、水蛭、山甲、皂角刺等,对肿瘤虽有消坚止痛作用,但应用过久,易导致肿瘤扩散或转移。

    忌术后高枕无忧

    对于早中期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可以迅速切除病灶,但是手术后患者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肿瘤术后一年复发率达60%,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患者超过80%。而欧美国家这几年来,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重要原因是医生除了手术放化疗治疗以外,还注重每个患者心理、营养、体育等各方面因素,这样减少了手术、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危险。

    忌讳医

    古有成语“讳疾忌医”。现代忌医者仍不乏其人,在农村中仍有“信巫不信医”之俗,也有信中医不信西医,或信西医而不信中医,从而贻误中西医两法治疗的优越性。

    郑伟达总结了“肝癌术后之三要”:术后预防在先,主动应用中医治疗要及时;术后要调理肝脾功能,恢复肝功能;术后心理调适、形体锻炼也很重要。

    术后分型论治

    肝癌术后由于寒热并见,虚实挟杂,病情错综复杂,并发症多,不同病程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包括神疲乏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差、泄泻、心烦易怒、口干、盗汗、失眠多梦、呃逆、黄疸、胸腹水等。对此,中医辨证治疗常常可取得满意疗效,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的复发转移,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肝郁气滞型

    症状:两胁疼痛或右胁胀痛、坠疼,胸闷不舒。心态不平衡,急躁易怒,生气后加重。食少纳差,舌质紫,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川芎、香附、神曲、栀子、苍术、薏米、佛手、川楝子。

    肝郁脾虚

    症状:肝区疼痛,腹胀,饭后尤甚,食少纳差,大便溏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灰白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则:舒肝健脾。

    方药:柴胡六君子汤加减。柴胡、白芍、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木香、砂仁、淮山药、山楂、郁金、甘草、丹参。

    肝胃不和

    症状:肝区不舒,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饮食少或呕吐反胃,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细。

    治则:调和肝胃。

    方药:柴胡温胆汤加减。柴胡、白芍、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竹茹、枳实、薏米、佩兰、白蔻。

    瘀毒互结

    症状:胁下肿块巨大,固定不移,按之坚硬。胁痛如刺,痛引腰背,痛处固定,入夜更剧。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涩。

    治则:化瘀解毒。

    方药:山慈姑、莪术、马钱子、鸦胆子、蜂房、黄芪、当归、人工牛黄、冰片、丹参等。(注:此配方为国家医保目录新产品“慈丹胶囊”)。

    相关链接

    肝癌术后复康调理方

    肝脾亏虚

    症状:面色无华,眩晕,肢麻,耳鸣目涩,视物模糊,爪甲苍白,纳呆食少,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或灰白,舌淡,脉细弱。

    治则:补肝健脾

    方药: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白扁豆、怀山药、薏苡仁、川断、破故纸、大枣、生姜。

    气血不足

    症状:身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喘,头目晕眩,自汗,面色灰白或萎黄,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痉挛抽搐等,舌淡胖,脉细无力。

    治则:益气养血

    方药:当归、黄芪、川芎、白芍、熟地、三七粉(冲)、黄精、紫河车、桑椹、何首乌、丹参、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肝肾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虚烦失眠,肢麻,心烦性急等。舌淡少苔,脉细。

    治则:补肝益肾

    方药:柴胡、玄参、生地、白芍、枸杞子、五味子、杜仲、川断、川楝子、女贞子。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到了秋天了,秋天当令的邪气,是以凉,燥为主,那么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说,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那肺属金通秋凉,秋燥,所以这个秋的凉气和这个燥性,特别容易侵袭肺部,那最近我也发现周围的一些亲朋好友啊,还有这个病人,这一波儿感冒的病人比......
  • 中医常讲呢,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就是胖的人呢多痰湿,瘦的人呢多阴虚火旺,瘦的人怎么吃也吃不胖,是什么原因呢?大部分是因为脾胃虚弱,吸收营养条件不行,吃完了之后吸收不了。所谓的瘦人多火呢,是指阴虚火旺,胃阴虚虚火旺盛导致什么呀?消谷善饥,就是......
  • 大家好,有些朋友啊,总觉得自己困,乏,没有力气,身体有一种沉重感,做什么事儿都没有精神,去医院体检,也没有发现什么指标异常,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从中医角度,主要有三大原因。主要就是虚实,咱们所说的虚呢?就是气血不足或者是肝肾不足,那每个人体质......
  • 大家好,很多病人呢,得了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急性的炎症,通过吃抗生素啊和积极治疗得到控制了,但是咳嗽呢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变成了慢性的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等。特别到了立秋以后呢,那么秋季的这个时令呢,它主要是以凉燥为主,......
  • 大家好,我们常讲啊,春捂秋冻,就是春天要多穿点衣服,秋天要凉一点。其实呢,也不完全。过去咱们说呢,秋冻,指的是可以少穿一点,然后为了让身体逐渐适应秋冬的这个寒冷的季节,但是有些部位大家还是要保护好,因为秋天的节气,主要是以凉燥为主,那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