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金挖耳根

    《中药大辞典》:金挖耳根拼音注音Jīn Wā ěr Gēn别名

    野烟头(《重庆草药》)

    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菊科植物金挖耳茎基部。秋季采收。

    性味

    《重庆草药》:"微苦辛,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治产后血气痛,水泻腹痛,牙痛,乳蛾。

    《分类草药性》:"治一切小腹痛。血分通用。熬酒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捣烂冲酒。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产后血气痛:金挖耳根三钱。捣烂,兑甜酒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水泻腹痛:金挖耳根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牙齿痛(火牙痛):挖耳草根捣如泥,调合甜酒(捞糟汁),外敷腮上(在药外面涂少许稀泥)。

    ④治喉蛾:挖耳草根头七个。泡茶饮,

    ⑤治疟疾:㈠野烟头三个,野棉花头三个。水煎,发作前早二个小时服。㈡野烟头七个,鱼鳅串一把。水煎服。(③方以下出《重庆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金挖耳根拼音注音Jīn Wā ěr Gēn别名

    野烟头

    英文名Root of Divaricate Carpesium出处

    出自《分类草药性》。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的金挖耳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pesium divaricatum Sieb. Et Zucc.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征晒干。

    原形态

    金挖耳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细弱,直立,中部有分枝,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全部叶两面有贴生的短毛和腺点;茎下部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7-15cm,宽3-5cm,基部圆形、截形或微心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叶柄长2-2.5cm,无翅;茎上部叶渐小,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楔形,有不明显的细锯齿或全缘。头状花序较小,直径6-8(-10)mm,下垂,在茎和枝顶单生,少有近总状,基部有2-4个长圆状披针形的苞片;总苞片状球形,长5-6mm;总苞片4导,外层宽卵形,先端急尖,中层和内层长圆形或条状长圆形;黄色,外围的雌花圆柱形,中央的两性花筒状,有5个裂片。瘦果条形,先端有短喙和腺点。花期秋季。

    性味

    味微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止痛;解毒。主产后腹痛;水泻腹痛;牙痛;乳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捣烂冲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分类草药性》:治一切小腹痛。血分通用。熬酒服。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来源虎耳草科斑瓣虎耳草Saxifraga takedana Nakai,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西藏。性味淡,温。功能主治除湿利尿,行血祛瘀,消肿。主治咳嗽,咯血,黄疸,骨折筋伤,白带,疮疖。用法用量0.5~1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斑竹壳拼音注音Bān Zhú Ké别名斑竹衣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箨。功能主治清血热;烧灰吃,透斑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去毛),2~3钱;或烧灰冲服。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斑竹壳拼音注音B......
  • 《中药大辞典》:斑竹根拼音注音Bān Zhú Gēn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根茎及根。9~10月挖根及根茎,晒干。生境分布栽培于庭园或野生山间。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山东、河南、广西等地。原形态刚竹(《竹谱详录》),又名......
  • 拼音注音Bān Zhú Huā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猩红热,用斑竹花二两,煎水服。摘录《中药大辞典》......
  • 拼音注音Bān Huā Sháo Lán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紫点杓兰的花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pripedium guttatum Sw.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洗净,晾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高寒山区林下或草地。资源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