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脉不可偏废

    脉诊为中医四诊之一,受王叔和《脉经》所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浮紧弦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影响,有人认为脉象难于捉摸,多凭主观感觉,十人十异,不足为据。

    究其实,脉诊难道纯属摆设吗?徐春甫谓:“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玉函经》言:“脉为医门之先,其理微妙……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于脉不可偏废。”笔者从医40余年,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比如对常见的感冒,脉浮紧为风寒型,脉浮缓为风热型。若右寸浮弦必有较剧的头痛。若左关、尺涩滞,常有四肢麻木感或腰膝痹痛之症;若右寸、关弦滑,多有痰湿。至于是否发热按脉便知。话虽如是说,但要准确把握脉象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体悟。

    近年有诊脉的仪器,但笔者认为它目前还无法代替医生的感知。而医生的感知恰恰是最重要的。当然,在临床上,诊断疾病还需四诊合参,甚至参考化验检查和影像资料方能作出最精确的诊断。有时又要果断舍脉而从症,或舍症从脉。笔者在1972年7月曾诊治一汤姓8岁男童,被西医诊断为流脑,曾注射过多种抗生素无效,时患童四肢厥冷,牙关紧闭,重度昏迷,表面看是寒极之证。但当切脉时见脉浮洪而大,望诊见面色红胀。《伤寒论》中有“里真热,外微寒”之论,《内经》有“热深厥深”之言。因而果断舍症从脉,以实热证治疗,患童终获救治。倘若未察其脉,根据症状,诊为虚寒脱证,投以参附,必毙无疑。

    另有一妇人姓廖,年45岁。2009年4月就诊,自诉血崩近1月,出血多时每日超过400毫升,经某医院作清宫处理,并静点抗生素之类未见好转,后来某中医诊为阴虚血热,迫血妄行,投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剂,服后更甚。时见头晕,手足麻,全身乏力,面色晦暗,舌质淡白,舌体略肥大。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笔者紧紧抓住这种脉象,并参合望诊所见,当即确诊其为气虚,阳微,气不摄血。处方:制附片15克,岗稔15克,当归10克,大叶紫珠15克,侧柏叶10克,坤草25克,五指毛桃根25克,制首乌10克,生蒲黄10克,地榆10克,红参10克(另焗冲)。上方仅服2剂便告愈。此证的关键是据脉断证,用附子、人参益气扶阳。阳旺气壮,何崩之有?

    关一行 广东省廉江市

更多中药材
  • 大家都知道,杏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而杏仁的营养价值更为丰富了,所以有很多人会买上一点杏仁,空闲的时候就会吃一吃,既可以当做小零嘴,又对身体有好处,杏仁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预防疾病了,而且还可以延缓衰老,这主要得益于杏仁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
  • 红花,艾叶,我们都知道,而且生活中也能经常用到的,艾叶活血理气,祛寒湿,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两者在一起的作用可谓相辅相成,疗效更好;很多人都会每天准备一盆水加入适量的红花艾叶泡泡脚,缓解一天来的压力,那么红花艾叶泡脚禁忌你知道吗,并不是......
  • 在古代的时候,女性一直都处在地位低下的情况,有很多女性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嫁人,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要怀孕生子,所以体虚的女性就有可能会出现胎动不安或者是见红的情况;艾叶有治疗胎动不安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温经止血,是不错的药材,那么究竟艾......
  • 地锦草,是一种非常有名的中医药材。地锦草,一般是一年两熟,在夏天或者是秋天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收获了。地锦草的外貌并没有多么出众和好看,只是一般的普通的绿色的植株。地锦草的药用价值是非常的高的,可是大家好像并不知道地锦草的药用价值有什么。那么,......
  • 萝卜可以说一样是浑身是宝的食物,萝卜可以做成菜或是汤,在我们享受萝卜的美味时有的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萝卜籽的功效,萝卜籽有消食的作用,而且还不不理气并且化痰,平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和蜂蜜一起喝,对于治疗胃不舒服和消化不良效果很好,通过下文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