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李振华分型论治中风轻证(下)

    华荣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

    气虚血瘀

    症状:头昏,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肢体麻木无力,倦怠乏力,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涩。治以益气活血,透窍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配以少量活血通络之品,使元气大振,鼓动血行,活血而不伤血,瘀去络通,筋肉得养,痿废可愈。在临证上须根据气虚、血瘀的轻重程度,主证、兼证的不同进行药物配伍加减。经络瘀阻,肢体麻木不遂者,加用地龙、蜈蚣等虫类药,加强活血通络之功,严重者加用乌梢蛇、穿山甲等搜风涤痰。桂枝、桑枝,温经活络,善走肢体,牛膝强筋壮骨,滋肾平肝养肝,能引诸药下行,治足痿无力。节菖蒲除痰消积,透窍开音,对中风后言语、肢体不利均有良效。

    病案举例

    患者刘某某,女,41岁。郑州市毛纺厂工人。1991年10月6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4年余,加之工作劳累,平素体质虚弱。1991年10月1日午睡起床后,感右侧肢体软瘫,手不能举,足不能抬,急送至省某医院就诊。经脑CT检查提示:脑血栓形成。就诊时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右侧肢体乏力,语言清晰但无力,时作嗳气。舌质淡暗,舌体歪向患侧,苔薄白。脉沉弱。

    患者平素脾虚,日久不复,一直久病体虚,加之工作劳累,“劳则气耗”,损伤其气,使正气更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推动血液无力则血瘀,终致气衰血瘀,阻塞经络,而发为肢体软瘫。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常,则腹胀纳差,嗳气。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为血瘀气虚之象。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透窍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牛膝12克,桂枝6克,地龙15克,丹参20克,陈皮10克,砂仁8克,枳壳10克,甘草3克,节菖蒲10克。6剂,水煎服。

    1991年10月12日二诊:腹胀、纳差、嗳气大减,右侧肢体较前有力,并能举抬。脾气得健,气机升降恢复正常,故腹胀、嗳气大减,筋肉得养,则肢体有力。守方加桑枝30克、蜈蚣3条以疏通经络。12剂,水煎服。

    1991年10月25日三诊:已能下床扶杖行走,精神、饮食转好,语言较前有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患者气血渐充,血络通畅,但舌脉仍为一派虚象,方中去枳壳以防破气太过,加党参20克加强益气健脾。24剂,水煎服。

    1991年11月20日四诊:诸症消失,右侧肢体已能随意运动,但活动时间稍长即感疲倦乏力。气血仍虚,守方继服2个月,巩固疗效。嘱不适随诊。

    2个月后随访,患者体重增加,面色红润,无明显不适感,病获痊愈。(全文完)

更多中药材
  • 紫苏在中国通常被用作传统中药,而日本人则主要将其用于烹饪,特别是在吃生鱼片时和食用刺身时。在我国一些地区,紫苏还被用作蔬菜或茶。紫苏是我国流传千年的名药,一片小小的叶子,就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有很多的部位都是可以食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什......
  • 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对于车前草这种植物并不陌生,在很多的资料当中都有记载,这可是药食同源的一种植物。车前草又叫猪耳朵草,它的药用价值是比较高的,而且生命力比较完全顽强,分布范围特别广,小时候经常会看到它的身影。很多人都知道车前草是可以入药的......
  • 三七粉是日常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保健类药物,又被称之为“金不换”。在《本草纲目》中,三七是上品,可以长期久服,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自古以来有“人参补气第一,三七活血第一”的说法。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如今关于三七粉容易伤肝的说法也是越来越多,......
  • 夏天可以吃到很多时令的水果,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在这个季节,雨水充沛,水果香甜多汁。在南方的夏天,还有一种独特的水果,基本上见不到,那就是黄皮果。尤其是在每年的六七月份,正是吃黄皮果的好季节,荔枝吃多了容易造成肝火旺盛而且糖分高,所以不......
  •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之一,它是我们消化、吸收、代谢、排泄、免疫等生理功能的基础。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等问题,使得肝脏的健康逐渐受到损害。那么,如何保护我们的肝脏呢?李可老中医告诉我们,多吃这4种东西,可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