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从少阳太阴治疗心下痞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八)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案 例

    赵某,男,57岁。2010年3月17日初诊。

    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1年余,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道炎”。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诊见: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口干喜饮,口苦,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无四逆。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汤合《外台》茯苓饮加乌贼骨、浙贝母方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乌贼骨10克,浙贝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4日二诊:药后心下痞满、吞酸、嗳气减轻。上方去浙贝母,加砂仁6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31日三诊:诸症进一步减轻,纳食仍然欠佳。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去乌贼骨,7剂,水煎服。

    上方服14剂,纳食好,诸症俱已,无不适,停药。

    体 会

    心下痞满,多因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中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伤寒论》诸泻心汤为治疗心下痞的常用方。而《外台》茯苓饮方,多为时医所不习用。

    关于《外台》茯苓饮方证

    《外台》茯苓饮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冯世纶老师传承其老师胡希恕经验,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同属治疗太阴病方,书中指出二方的鉴别:“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治心下痞满。但本方用于里虚寒之太阴病,半夏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临证不可不辨。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结合舌苔白,大便不成形,可辨为太阴病之《外台》茯苓饮加半夏方证。方中白术改用苍术,意在祛湿化饮。陈皮用30克,清半夏用15克,为冯世纶老师在本方中的常用剂量。除上述诸症之外,尚有口干、口苦,结合嗳气,脉中见弦,考虑有半表半里之少阳郁热,故合用小柴胡汤和解清热。吞酸明显,加用时方“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意在制酸以治标。随着症状缓减,渐减治标之药,加用温运太阴之砂仁。方证相合,服药28剂而收全功。

更多中药材
  • 大部份胃癌病人手术切除后仍可继续享受正常生活,一般来说,饮食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胃癌切除术后,使部分病人不能保持原有体重,由于创伤或不能正常进食,使体内蛋白质,脂肪等消耗,致使体重下降,还可发生一些维生素缺乏病及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在胃癌......
  • 中医辨证治疗胃癌的方法是什么,我国是胃癌大国,所以每年都会有数万人因为不同的因素而患上胃癌,又有数万人因治疗方法不当或者是治疗不及时走向死亡。专家说:因为患者年龄、病情、症状等各方面都有不同,所以患者患者不要盲目的用药治疗,一定要辩证施治。......
  •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死因,每年约80万人新发胃癌、75万人死于胃癌。亚洲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发病人数最多,约占全球胃癌人数的3/4。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北方地区的发病率要高于南方。那么,胃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现在......
  • 一般来说胃癌病因饮食的原则是,首先在饮食中要保护胃黏膜,避免辛辣、油煎、生冷等,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其次饮食中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增加优质的蛋白质和摄入量。胃癌患者在饮食中应该注意少食多餐,如每日分五餐进行。患者可多喝一些酸牛奶,酸牛乳中......
  • 胃癌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和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之一,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病率,我们应该掌握有关于胃癌晚期的治疗。由胃癌晚期手术治疗根治性差,预后也较差,对于体质弱,有转移的晚期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多不做考虑。虽然消化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