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

    夏津滨 山西中医学院

    眩晕乃高血压病常见症状。眩晕一症,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上气不足”、“髓海不足”诸论。河间独取经旨,以风火立论。丹溪偏重于痰,有“无痰不作眩”之说。张景岳则认为眩晕以虚为主,提出“无虚不作眩”之论,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因,主要涉及脾、肝、肾等脏。

    现代医家认为,高血压病证多属阴虚阳亢。盖此类患者,多是中年以后患病。“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且烦劳操持,脏阴暗耗,以致水不涵木,木失所养,则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故时人常用平肝熄风之法,但每多乏效者。

    笔者曾治一患者,女,48岁,农民。患高血压10年,体胖,头晕,面红目赤,口干不欲饮,汗多畏寒,夜尿清频。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弦。笔者起初从肝论治,因患者面红目赤是肝阳上亢之象,投以天麻钩藤饮无效,次诊考虑患者体胖,苔厚腻,脉细弦等脉症,又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症状仍不见好转,血压始终不降。于是意识到:面红目赤、口干苦,是假热;畏寒、夜尿清频、口不渴,乃是真阴寒,遂投以真武汤加减而获效。

    仔细想来,若以“西”套“中”,则附子升压,断不可用。所以,临床要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才会有好的疗效。另外,此病案也提示我们,肝阳上亢可为高血压的一种类型,但高血压不一定是肝阳上亢,而肝阳上亢也不一定是高血压。阳虚阴乘在高血压病中并非少见,尤其是年老体衰患者,由于肾阳不足,脾阳不运,清阳不升,阴寒痰湿上乘所致的头痛、眩晕在高血压病中屡见不鲜。

    所以,高血压临床虽以肝阳上亢、阴虚肝旺及风痰上扰证较为多见,但千万不可用“对号入座”式的方法,生搬硬套。这样的施治往往会得到“中医治疗高血压效果不好”或“中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降低血压”的结论。

更多中药材
  • 人参有以下功效一:大补元气,像我们平时气虚同时感觉有点身体发冷的人呢,可以用人参煲汤喝就可以。二:复脉固脱,特别适用于气阴两虚的人。三:生津养血,人参既能够补气,同时呢还能够生津,像我们胃阴不足的人,一定要加入人参,同时人参能通过补气来生血......
  • 藏红花至明代传入中国,记载在李时珍《本草纲目》被列为药用,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那藏红花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对于月经量少、月经延后、经期腰酸腹痛、血块多、面色暗淡、脸上斑点比较多的女性尤为合适。那它到底怎么用呢?取四到六根泡水当茶叶,可以反复冲......
  • 有些疾病适合在夏天治疗,因为夏天阳气比较旺盛,人体也与四时相应,人体的阳气也被激发出来,在这个时节适合有一些冬天易发的疾病,在这个时候治疗。第一个就是咳喘类疾病,很多病人一到入冬或者入秋的时候,就出现肺气的一些症状,比如说咳嗽,喘促,甚至哮......
  • 糖尿病在我们中医把它叫做消渴,本质上来讲这是以阴虚为主的一系列并发症,那么有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等,那么总的来说是以气阴两虚为主的这么一系列的症状表现。那有些病人服用了很多降糖药,或者已经开始扎胰岛素了,但是这个血糖始终呢降得不是很理想......
  • 知百地黄丸呢,出自于清代的《医宗金鉴》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之上加了知母和黄柏,经常呢用于治疗肾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男性的遗精,早泄,不育症等,这些疾病会表现为潮热,颧红,口干,烦躁以及失眠盗汗等阴虚火旺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