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支气管哮喘针灸诊疗技术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的肺部过敏性疾病。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广泛的气道狭窄的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好发于冬季,夏季缓解,任何年龄均可起病,以12岁以前始发为多,儿科患者则多以3岁前起病为多。本病反复发作,病情严重者,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或气胸。支气管哮喘俗称“气喘病”或“吼病”。

    按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喘证”、“哮证”、“饮证”的范畴。

    病因病机

    认为其发作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多因痰饮内伏,风寒袭肺,痰湿壅阻,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哮喘日久,肾气虚衰,可出现肾不纳气,或上实下虚的表现。

    辨证论治

    1.实证

    [治则]平喘降逆,宣肺化痰。

    [处方]定喘,肺俞,尺泽,列缺,丰隆,天突。风寒犯肺加风池、风门;痰热加壅肺加合谷、内庭。

    [操作]以上诸穴均用泻法留针,因于风寒者,胸背部腧穴可酌加隔姜灸或艾条灸。风门、肺俞两穴针灸后,再加拔火罐。针天突时,病人采用平卧位,头向后仰,在天突穴处先进针0.2寸,然后针柄靠喉结,针尖紧沿胸骨柄后面刺入一寸;因于风热者,强刺激间歇留针,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约30分钟左右,待喘促稍平后再出针。

    2.虚证

    [处方]定喘,膏盲,肺俞,太渊,肾俞。

    [加减]肺气不足加气海、足三里;肺肾两虚加命门、关元。

    [操作]以上诸穴针用补法,刺激宜轻,取穴宜少,以上取穴选穴较多者可采用分组交替轮用的方法。可久留针,还可在背部腧穴上拔火罐,可配合灸法。

    灸法

    [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天突。

    [操作]艾炷如枣核大,可直接灸5~7壮,也可用隔药饼灸每穴3~5壮,以皮肤微红为度。化脓灸,传统上在小暑至白露施治。用细艾绒经压碾制成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灸治,每穴5~9壮,灸后敷以膏药,保持疮口清洁,并有20~30天的化脓期,间日灸一穴,每疗程取3~4穴。每年夏季做一个疗程。

    穴位敷贴

    [取穴]肺俞,定喘,膏肓,膻中,脾俞,肾俞,气海。

    [操作]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共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制成药饼,如蚕豆大,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30~60分钟后取掉,局部有红晕微痛为度。在“三伏”期间贴敷,适用于缓解期。

    耳针

    [取穴]平喘,肾上腺,肺,支气管,皮质下,神门,内分泌,交感。

    [操作]每次2~3穴,以毫针刺,留针5~10分钟;或用埋针、埋药法,留针24小时,每次选穴3~5个,两耳交替使用。缓解期可用压丸法,以王不留行籽贴压,以巩固疗效。

    激光针

    [取穴]定喘,肺俞,膻中,肾俞,丰隆,足三里。

    [操作]应用小功率的氦-氖激光针照射,也可用光导纤维对准穴位照射。照射距离一般为30~50毫米,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每日照射一次,每次取2~4穴,每穴照射2~5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7~10天。也可在耳穴照射,取穴平喘、肺、内分泌、肾上腺等。

    穴位埋线

    [取穴]大椎,肺俞,膻中。

    [操作]穴位处皮肤做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用缝皮针将“0”号羊肠线埋于穴位下肌肉层内,一般选用3~4穴,大部分用胸背部穴位,适用于哮喘的缓解期。

    皮肤针

    [取穴]发作期治标,以胸腰部、前后肋间为主,配肘窝、大鱼际、小鱼际、剑突下、气管两侧、大椎、内关、足三里、孔最。缓解期治本,以肺经症状为主者,刺激胸部、前后肋间、中府、俞府、太渊、膻中为主,配刺气管两侧、后颈、胸腰部及上腹部;以脾经症状为主者,刺激胸腰上腹部为主,叩刺气管两侧及颈、骶部、胸椎1~5、俞府、气海、膻中、中府。除上述外,凡有阳性反应物发现处(条索、结节囊肿等),以及异常反应区亦为重点刺激部位。

    [操作]发作期,每日治疗2~3次,用重刺激。缓解期,每日治疗一次,7次为一疗程。以后隔日一次,21次为一大疗程,均为中等刺激。

    适宜技术

    1.天灸防治支气管哮喘

    [取穴]

    (1)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2)脾俞,风门,膏盲,天突。

    (3)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背部穴位均取双侧,每次一组,3组交替使用。

    [操作]以清代《张氏医通》治哮喘方为基础,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磨碎,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的姜汁有效使用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用时倒出,把药末、姜汁按照1:1比例调和,并制成1厘米×1厘米×l厘米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立方厘米的胶布,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每次贴药一小时,10天贴一次,治疗3个月,共9次。

    2.清喘穴治疗哮喘技术

    [取穴]清喘穴,位于廉泉穴与天突穴之间,环状软骨正中下方凹陷,以手指触之有抵触感。

    [操作]患者取仰头位,用酒精(或碘伏)常规消毒针刺穴位,医生以右手持针于清喘穴垂直进针0.2厘米,震颤5秒钟,患者可即刻止喘,若5秒钟时未达到止喘,可将针提至皮下,先向左斜刺0.5厘米,提插3次,再将针提至皮下,向右斜刺0.5厘米,提插3次,将针提至皮下向下斜刺0.3厘米,手法以震颤为主。同时嘱病人全身放松深吸气、深呼气,患者在一分钟内可即刻止喘。10天为一疗程,若病情需要,休息3天,可继续针刺第二疗程。

    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哮喘,在急性发作期以控制症状为主;在缓解期以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控制或延缓急性发作为主。

    2.哮喘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或经治疗12小时以上仍未能控制者,易导致严重缺氧、酸碱平衡破坏及电解质紊乱,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宜采取综合措施治疗。

    3.在缓解期间,可用艾条灸风门、肺俞、膏盲、脾俞、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每次选用3~5穴,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一次,连续灸治3~6个月,常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4.平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防寒、耐寒能力。认真查找过敏源并积极预防,避免一次性大量接触花粉、烟尘等致敏物质,少食肥甘厚腻之品及海腥发物。

更多中药材
  • 需要煎熬的中药都建议尽可能在熬之前先泡10到2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材因骤然受热,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细胞壁变硬,从而不利于水分渗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药效降低。......
  • 很多学中医的可能知道中医有个病名叫虚劳,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专门有个血痹虚劳病,喜欢中医的朋友可以回去翻一翻,虚劳就是身体很虚,常年的虚亏,五脏都虚,叫虚劳。这个劳不是指的劳动,不是指的累,而是指的身体很弱的情况下,中医叫虚劳病。那这个“怯”呢......
  • 第一怕,怕你不运动,缺乏运动几乎是现代社会打工人的一种常态问题,那么脾虚为什么要运动呢?因为我们脾在中医上来说,主四肢和肌肉,如果你的四肢和肌肉平时很少活动,那么我们的脾胃又怎么可能强壮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多的运动。第二怕,怕你太压......
  •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阴虚简单的说就是火旺,虚火旺盛,有了虚火会有什么表现呢?最常见的就是口干口渴,平时总是爱喝水,然后就会出现潮热,盗汗,有的病人严重的时候啊,一觉醒来,汗水把整个的头发全部都打湿了。还有就是五心烦热,这里的五心指的是......
  • 今天来和大家说一说,中医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望面色,望形体,望舌苔,望舌质,舌下络脉可以帮助中医对患者进行辨证,我们说舌为心之苗窍,这就说明通过舌相可以看出心脏的一些病态反应,特别是舌下的青筋,可以反映心血管淤堵的这样一个苗头。通常来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