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从剂量比看经方应用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对比各家经方和仲景原方的剂量,大多已经不是剂量比严格的仲景原方。以这样的“经方”在临床验证仲景原方所治,去领会仲景原条文的精神,难免会有所偏颇。

    严格讲,剂量不准确的“经方”不能叫经方,经方中药味相同而剂量不同的方剂很多,但仲景却给出了不同的方名,说明一味药剂量有变,“法”就变了。经方“经典”的魅力也许就在这细微的变化上。

    对于前人使用方剂的经验,一定要参照使用时的时间、空间背景,尽量多地注意到使用时的细节,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神似”。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胡希恕用此方治疗低热、便结“很好”;刘渡舟先生用此方治口干、便溏、肝气不舒“疗效卓著”;黄煌将其定位于“柴胡类方中的安定剂和精神疲劳恢复剂”。为何对于这个方子各家都很推崇,但用法却如此多、甚至相反呢?笔者在编撰《柴胡类方歌括》的时候发现,从剂量比的分析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各家观点有“各家的用法”

    笔者学习经方时对于剂量很是关注,但由于汉代的一两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众说纷纭,故仲景原方中各药的剂量到底是多少,现在无法定论。然而原书中柴胡桂枝干姜汤各药单位都是“两”,故各药剂量之比例不会有异议,为“柴胡姜桂八二三,蒌四芩三二牡甘”,即柴胡八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炙甘草二两。现代医家是否遵从了这个比例呢?

    胡希恕的常用量为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瓜蒌根12克,黄芩9克,牡蛎9克,炙甘草6克,除了牡蛎的比例略高外,其他与仲景原方吻合。刘渡舟的常用量为柴胡16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瓜蒌根10克,黄芩4克,牡蛎30克,炙甘草10克,与原方剂量比相比,最显著的变化为柴胡、黄芩比例减少很多,而桂枝、干姜增加很多。黄煌的常用量为柴胡6~12克,桂枝6~10克,干姜3~6克,瓜蒌根10~12克,黄芩5~10克,牡蛎10~15克,炙甘草3~6克,“柴胡︰桂枝︰干姜”在仲景原方中为“8︰3︰2”,在这里已经无法找到原方剂量比的痕迹。

    对比以上各家常用量和仲景原方的剂量比,可以看到各家所用之方大多已经不是剂量比严格的仲景原方,而是经过自己改造的“经方”。而各家和各家的学习者都错以为自己用的还是仲景的经方,以这样的“经方”在临床验证仲景原方所治,去领会仲景原条文的精神,难免会有所偏颇。严格讲,剂量不准确的“经方”不能叫经方,经方中药味相同而剂量不同的方剂很多:如桂枝附子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麻各半汤和桂二麻一汤、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等等。如果按现在医家的观点看,这些似乎都能视做同一个方,但仲景却给出了不同的方名。仲景方中一味药剂量有变,“法”就变了,经方“经典”的魅力也许就在这细微的变化上。

    学习他人经验要细致

    在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7月5日4版头条《中医需有“术”更需有“道”》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同一方证,便干和便溏截然相反,而两种说法又都是来源于实践,都没有错。为什么?”如果从剂量比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么他们所用的,本就不是同一个方,所治的证自然不会相同。而如果按胡希恕先生的剂量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要治疗刘渡舟先生所认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口干、肝气不舒、便溏”的话,怕是不能获得预期效果的。

    所以,对于前人使用方剂的经验,一定要参照使用时的时间、空间背景,尽量多地注意到使用时的细节,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神似”。学习仲景的原方,一定要对于仲景的剂量比、剂量、方后注都有足够的重视。而学习胡希恕、刘渡舟、黄煌和其他医家的经验时,也一定要注意到用量的多少和比例,及其具体的煎法、服用量、药后调摄等细节问题。

    黄煌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一家有一家的仲景,各人有各人的伤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后学者对于经方的学习不能“入细”。今人在学习时如果不注重前人经验中的细节,各执己见,就会在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中是该有便溏,还是便结”之类的临床问题上陷入无用的争论。

    研究经方剂量有得

    笔者一直致力于带剂量的经方类方歌括的编撰,在不断推敲中获益良多。在此将编《柴胡类方歌括》时所得略述如下:

    1.柴胡类方根据柴胡的用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柴胡八两,分别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一类是柴胡四两,分别是柴胡桂枝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还有一类是柴胡加芒硝汤,柴胡用量是八两的三分之一,二两十六铢。

    2.“去滓再煎”《伤寒论》中有七方用到,柴胡类方中有三个,都是柴胡八两。

    3.柴胡加芒硝汤中,小柴胡汤的药物除半夏外都是小柴胡汤方中用量的三分之一,以此类推半夏也应该是“半升”的三分之一,柴胡加芒硝汤中半夏的量是二十铢,这样可以推导出小柴胡汤中的半夏“半升”应该是二两半,这也为《伤寒论》中其他以“升”为单位的药物的换算成“两”多了一个参考。

更多中药材
  • 这位是一个女性患者,它所表现出来的虽然在夏天也是一种什么怕冷的状态,畏寒肢冷,乏力汗出,不但怕冷,而且还爱出汗,越出汗身体感觉越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再者,食欲不振,用她的话来说,我就是体质特别的虚弱,那这个就是她一身怕冷的症状。再者,就是......
  • 那么这个上火其实在医学上,它确实有着它自己的定义,什么定义?就是上火是指一类各种因素导致的头面五官出现的这种红、肿、热、痛,这一类病症的一类总称。那么今天跟大家聊的这例上火的案例,就是一个青少年患者,他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表现,这位患者,他来诊......
  • 这样一种症状,那么这样的人群其实现在太多了,我告诉大家,凡是这种消化系统疾病,无一例外全是吃出来的,要么你吃的少得病,要么你吃的多还得病,再者你不按时吃也得病,消化系统疾病,都是吃出来的。胃强脾弱,临床表现就这两大症状。胃强,这种强,其实是......
  • 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的女性患者,她被诊断为左乳的恶性肿瘤,这次来诊,她告诉我现在左乳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之后,已经是一年十个月了。这次来主要目的胸胁部还是有一些胀痛的感觉,而且就是感觉这种刀口的一个疼痛部位非常的固定,而且疼痛的非常明显,已经影......
  • 这位患者是一位中年的男性患者,他来找到我的时候,就是因为这种过敏性鼻炎发作了。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就会打喷嚏,流鼻涕,有的时候是清水样的,有的时候表现这种淡黄色的,这几天症状比较严重了,鼻子虽然通气儿,但是总感觉有一些不通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