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胃脘痛 杜雨茂:辨治奇难病证验案4

    赵天才 董正华 陕西中医学院

    王某某,女,40岁,农民。1990年1月3日初诊。患者自幼即感胃脘疼痛,30余年来曾多方治疗,时轻时重,终未根治。近一年来胃脘痛突然加剧,发作时如刀割锥刺,痛不欲生。即住西安某附属医院,经B超、胰胆造影、X线等检查,诊为“先天性肝总管左肝管扩张”。行“胆囊切除术及胆肠吻合术”后其痛更甚,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发作时翻滚呼号,如历酷刑。迭经更医,竟无寸效,患者遂有弃生之念。刻诊:胃脘胀闷疼痛,波及右胁,掣于肩背,痛如刀绞,令人窒息,伴有口苦、食后呃逆阵作,大便干燥,2~3日一行。患者泣述剧烈发作,冬季较频,经期、劳累、进不易消化食物后易诱发,痛时局部拘挛胀闷并引及少腹,有欲小便感,必登厕解溲,历时约1~6小时,用“阿托品”后可暂轻缓,少时又复痛如故。现每日皆发。舌暗红,苔薄白腻,脉沉细无力。证属寒瘀内凝,治宜温中散寒,化瘀止痛。处方:桂枝8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附片8克(先煎),炒枳实10克,香附10克,元胡10克,丹参18克,檀香6克,砂仁8克,炒川楝10克,虎杖10克。3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后胃脘痛略减,纳食觉香,矢气频转而便通,余症基本同前。拟上方加制川乌4克(先煎),细辛3克,虎杖改为12克。服6剂后疼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程度亦减轻,可以忍耐,仍以上方加减继服30多剂而痛除体康。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杜雨茂强调,临证务必详细诊察,认真分析病情变化,鉴别疑似,去伪存真,分清标本先后缓急,抓住主证,紧扣病机,注重辨证,才能正确施治而获良效,否则会贻误病机而致变证蜂起。本案患者其痛势剧烈,且有口苦、大便干燥、胃脘胀闷,颇似热结胃脘,腑气不通之阳明燥结所致。但杜雨茂经仔细推敲,其剧痛而不伴有热感,且冬季易发,舌淡红而暗,苔白不黄,脉沉细无力,辨为寒瘀内凝之胃脘痛,处方遵乌头桂枝汤之意化裁以温中散寒,化瘀止痛,服30多剂而使数十年之顽固性脘痛顿消。此证若误寒为热投以苦寒通降之品,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更多中药材
  • 大家好,到了秋天了,秋天当令的邪气,是以凉,燥为主,那么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说,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那肺属金通秋凉,秋燥,所以这个秋的凉气和这个燥性,特别容易侵袭肺部,那最近我也发现周围的一些亲朋好友啊,还有这个病人,这一波儿感冒的病人比......
  • 中医常讲呢,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就是胖的人呢多痰湿,瘦的人呢多阴虚火旺,瘦的人怎么吃也吃不胖,是什么原因呢?大部分是因为脾胃虚弱,吸收营养条件不行,吃完了之后吸收不了。所谓的瘦人多火呢,是指阴虚火旺,胃阴虚虚火旺盛导致什么呀?消谷善饥,就是......
  • 大家好,有些朋友啊,总觉得自己困,乏,没有力气,身体有一种沉重感,做什么事儿都没有精神,去医院体检,也没有发现什么指标异常,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从中医角度,主要有三大原因。主要就是虚实,咱们所说的虚呢?就是气血不足或者是肝肾不足,那每个人体质......
  • 大家好,很多病人呢,得了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急性的炎症,通过吃抗生素啊和积极治疗得到控制了,但是咳嗽呢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变成了慢性的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等。特别到了立秋以后呢,那么秋季的这个时令呢,它主要是以凉燥为主,......
  • 大家好,我们常讲啊,春捂秋冻,就是春天要多穿点衣服,秋天要凉一点。其实呢,也不完全。过去咱们说呢,秋冻,指的是可以少穿一点,然后为了让身体逐渐适应秋冬的这个寒冷的季节,但是有些部位大家还是要保护好,因为秋天的节气,主要是以凉燥为主,那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