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

    马予良 石玉山 北京步步先中医医院

    今日之大学教科书有谓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者,又说古人所用的“阴阳”,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体病理和生理的矛盾统一现象。殊不知,这是一个不能成立的片面定义。

    笔者认为张仲景的一部《伤寒论》讲的是秋冬寒为阴之环境之阴与人体之阳(如五脏之阳、经脉之阳、气为阳之阳等)的“侵伤”与“被侵伤”道理。在秋冬寒为阴之环境之阴中,必须注意固护人体之阳,否则,就有可能患伤寒病。而吴鞠通的一部《温病条辨》讲的是春夏热为阳之环境之阳与人体之阴(如五脏之阴、经脉之阴、血为阴之阴等)的“侵伤”与“被侵伤”道理。在春夏热为阳之环境之阳中,必须注意固护人体之阴,否则,就有可能患温热病。

    上述两个例子足以说明:第一,从医学角度看,秋冬寒为阴之环境之阴可“侵伤”人体之阳,人体之阳绝无可能“侵伤”环境之阴。从哲学角度看,由于秋冬寒为阴之环境之阴与人体之阳此一对阴阳不在同一个统一体中,所以,此一对阴与阳的关系仅是“对立”关系,不是“对立统一”关系。如环境之阴能“制约”人体之阳,人体之阳则不能“制约”环境之阴。同理,从医学角度看,春夏热为阳之环境之阳可“侵伤”人体之阴,人体之阴绝无可能“侵伤”环境之阳。从哲学角度看,由于春夏热为阳之环境之阳与人体之阴,此一对阴阳不在同一个统一体中,所以,此一对阴与阳的关系亦仅是“对立”关系,不是“对立统一”关系。由此可见,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定义不能成立。

    第二,从逻辑学角度看,逻辑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定义的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必须是全同概念;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此两个概念的外延必须相等。由于阴阳(被定义项)此两个词,在上述两个例子的特定语境中,表述的是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关系意义,表述的不是阴与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意义,所以,表述“对立”关系意义的阴阳概念(被定义项)与定义项“对立统一”不是全同概念。因而,此对阴阳概念与“对立统一”概念的外延当然也就不相等。由此可见,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定义不能成立。

    第三,从语言学角度看,阴阳此两个词具有表述百科意义的语言学功能,不是只具有表述哲学一个学科意义的功能。如“背为阳,腹为阴”。《内经》作者们用阴阳两词表述的是腹之所以为阴、背之所以为阳的医学意义,表述的不是腹为阴之阴与背为阳之阳此一对阴与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哲学意义。更何况在《内经》时代根本没有“对立统一”这个概念。但在哲学中,阴阳除了能表述阴与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意义外,尚能表述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关系意义。由此可见,只从哲学“对立统一”一个意义(即概念)角度定义阴阳的方法是片面的方法,这无疑是导致产生阴阳是“对立统一”这个片面定义的重要根源。

    不能把阴、阳的“对立”关系与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混为一谈。如树叶的下(反)面为阴,上(正)面为阳。甲片树叶的下为阴之阴与乙片树叶的上为阳之阳,此一对阴与阳的关系仅是“对立”关系。因为甲片树叶之阴与乙片树叶之阳,此一对阴阳分居在两片树叶上,也就是说,此一对阴阳不在同一个统一体中。只有同一片树叶的下面为阴之阴与其上面为阳之阳,此一对阴与阳的关系才是“对立统一”关系。

更多中药材
  • ►抑郁症是什么?过去常被称为神经衰弱,属于轻度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会出现障碍,导致身心失衡,情绪会继续抑郁,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思想会变得消极,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抑郁症的定义是:患者持续两周以上,有五个或五个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 脾胃护理。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主要运输水液。水分的产生不仅与脾胃密切相关,而且最容易对脾胃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风湿病患者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脾胃,平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嗜酒、吃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尤其是贪凉喜冷。......
  • 夏天属于火,与心相对应,所以夏天要注意心灵的调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天要心平气和,保持快乐快乐的心情,让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对待外界的东西要像含苞待......
  • 第一个提倡早上脉搏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脉要精微”篇,其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段话的翻译是:脉搏通常是在早上,此时人们没有工作,阴气没有干扰,阳气没有消散,饮食......
  • 如果白天经常出汗,稍有活动就会加重,称为自汗,主要是由脾肺气虚引起的。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身体疲劳、易感冒、面白少华,或伴有畏寒等症状。如果你在睡觉时出汗,醒来后停止,甚至弄湿衣服和被子,这被称为盗汗,主要是由阴虚引起的。常伴有手脚热、口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