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病位在膜原

    万柏松 河北省迁安市传染病医院

    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言,其在临床上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表现为化验检查的异常,给中医的辨证论治提出了难题。现代医家习惯把慢性乙肝归属于中医“胁痛”范畴,认为其病位在肝,恰好与现代医学所证实的病位相稳合,所以就提出了“疏肝、利胆”等一系列治疗方案,但西医所说之肝脏是否与中医学有“调畅气机,主藏血”功能的肝为同一体呢?笔者认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病位在膜原更为合适。

    膜原泛指膈间及肠胃之外脂膜的部位。膜,也写作“募”。《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吴又可《瘟疫论》提出邪伏募原之说:“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发挥了《内经》的膜原理论,创立了以邪伏膜原为中心病机的温疫新说。从理论上说明了膜原这个部位易招邪、易存邪,疫毒之邪最终可以存在于此,印证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可长期存在于体内的观察结果。

    现代医学认为,乙肝病毒主要存在和复制的场所是肝脏,其他脏器和体液中也有存在,并且可以诱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乙肝相关性肾炎等。对其存在状态与机体对病原的反应,现代医学认为不外乎免疫耐受和免疫清除两种情况。而中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邪气入潜经络脏腑,必然有正气不足的表现,而且必然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如此则无法解释免疫耐受时的病理状态。膜原既在半表半里之间,邪留于此,卫阳无法驱之于外,正气不虚,也无引邪入里之弊,所以此时虽邪伏膜原,但正气无法与之相争,则正邪双方相安无事,现代病理即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健康携带状态。正如张景岳所云:“肠胃之外,膜原之间,谓皮里膜外也,是皆隐蔽曲折之所,气血不易流通,若邪气留于中,则上息成积,如疟痞之属也。”这也说明因膜原的生理特点有异,正气欲达之而力不从心。如果一旦有内伤因素的发生,则易引邪入里,此时则会出现正邪交争而发病,此时正气已伤,自然无法全部驱邪于外,致使正邪反复交争,出现病情波动不已,重者可出现明显的乏力,纳呆,尿黄等症状,轻者仅表现为谷草转氨酶和(或)谷丙转氨酶轻度异常。

    如此,邪伏膜原理论可以解释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和免疫清除两种不同的态势,治疗时按症辨证;无症时,按营卫不和,疫邪伏于膜原为病机治以健脾和营,消解疫邪,方用逍遥散加贯仲、连翘等品,当能奏效。

更多中药材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吃沙姜,因为沙姜具有很大的功能和效用,人们也愿意食用,那么,沙姜可以长期被人们服用吗?1、沙姜沙姜别名山柰、三萘子、三赖、山辣,沙姜的功效是行气温中、消食、止痛,沙姜的作用是治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阴虚血亏及胃......
  • 说到调味品,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姜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很多菜都是要用到姜的,特别是在一些荤菜上,因为我们都知道姜能去腥嘛;有时候我们也会用姜来做一些蘸酱,味道可是棒极了的;姜的种类可不少,有沙姜,南姜,良姜和生姜等,而我们比较常用的就是沙......
  • 肉桂,不经常进厨房的人可能并不熟悉,这是一种家里很常用的调味品,尤其是一到炖鱼或者是熬制鸡汤的时候,更是必不可少,没有了肉桂,相信很多的食物都会逊色不少;如果是经常去中药房的同学也许会发现,药房里的大柜子上也一定会有一个位置是属于肉桂的,因......
  • 巴戟是生长在我国广西等地区的一种植物,在有的地方它又被叫做鸡肠凤,它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开出很美丽的白色花朵,散发出的清香让人感觉到非常的放松,不仅如此,巴戟的根部还可以入药,具体来讲,巴戟的作用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吧......
  • 人一旦进入了青春期脸上就容易长痘痘,痘痘不仅影响我们的美观,而且还影响我们的心情。有的人被痘痘的影响都无心学习了。可见痘痘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啊。很多家长都采取了很多治疗痘痘的办法,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无济于事。那么如何利用中药来缓解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