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喘病案 杨牧祥验案选析(5)

    于文涛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史奎竹 河北省新乐市中医院

    杨某,女,68岁。2008年2月5日初诊。患者曾有17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遇冬寒加重。一周前不慎感寒,出现喘息气短,吸气困难,气不得续,动则更甚,伴咳声低弱,咳痰白滑量多,畏寒自汗,面白无华,神疲乏力,舌淡瘀暗,苔白滑,脉沉细。辅助检查:双侧胸廓对称,双肺叩清音,呼吸音粗糙,在肺门部可闻及少量哨笛音,未闻及湿性罗音。X线胸片:胸膈角锐利,肺纹理增粗,未见片状阴影,提示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为喘病,证属肺肾气虚,痰阻血瘀。治以补气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自拟咳喘宁方加减:炙麻黄10克,炒杏仁10克,紫菀10克,炙款冬花10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地龙10克,炙黄芪30克,太子参15克,五味子15克,补骨脂10克。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14剂。

    2月19日二诊:药后喘息咳痰、畏风自汗诸症递减,舌淡暗,苔白,脉沉细。前方加炒白术15克,防风6克,绞股蓝15克,继服14剂。

    3月4日三诊:药后喘平咳止,畏风自汗,诸症皆愈,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遂停前药,以桂龙咳喘宁胶囊善后。半年后随访,喘咳未复发。

    按:喘病为临床难治性疾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故有“外不治癣,内不治喘”之说。本例患者素有喘咳,久病耗气,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肾气虚,故而喘息气短,动则喘甚,咳声低弱;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则见畏风自汗;咳痰白滑量多,面白无华,神疲乏力,舌淡暗,苔白滑,脉沉细,皆为气虚痰阻血瘀之征象。

    喘病辨治,历代医家重视首辨虚实,《景岳全书》指出:“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故实喘治宜祛邪,重在治肺;虚喘治宜培补摄纳,重在治肾。但从临床来看,虚实夹杂证更为多见。杨牧祥老师认为,喘病的形成多因外邪袭肺,久咳不愈,损伤肺气,脏腑机能减退,表现为邪减肺虚之象;或素有肺虚,而后外邪侵袭,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无论肺气虚弱还是肺气壅滞,皆可导致“血瘀”及痰浊凝滞,痰瘀互结是必然的病理结果。因此本病是脏虚为病本,尤以肺、脾、肾三脏气虚最为关键,寒、热、痰、湿、血之瘀积为病标,本虚标实之间互为因果。杨牧祥老师根据“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气血相关理论,认为治疗应遵循气血同治原则,在止咳平喘祛痰的治法中注意补益脏腑以固本,并强调补气活血化瘀贯通于治疗之始终。

    本例患者证属肺肾气虚,痰阻血瘀,故治当标本兼顾,以补气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要治法。方中炙麻黄与炒杏仁配伍,为宣肃肺气,止咳平喘要药;紫菀重在祛痰,款冬花功擅止咳,故二药常相合使用,相得益彰;久病多瘀入络,故以丹参、桃仁、地龙活血化瘀通络,有助于肃肺止咳平喘,上述诸药共治其标。以炙黄芪、太子参补益肺气,以复肺脏宣肃之功;补骨脂、五味子补肾纳气,以利肺气肃降,共顾其本。诸药配伍,共奏补气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恰合病机,故获良效。

更多中药材
  • 我之前讲过,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慢性的泌尿系统感染,它所伴有的典型的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每个这样的患者来找到我的时候,都是比较顽固型的,尿频、尿急、尿痛,而且时间都比较长,都得是一年往上的怎么治疗都是反反复复发作,只要一招点儿凉,一上火就......
  • 这位患者是手指,下肢以及眼睑的水肿,西医检查了一大圈儿,没有什么问题,排除了一些心源性的,肾源性的这些方面的水肿的一个诱发疾病,所以说最终给他定义为血管神经性水肿。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临床表现,他容易出现的是双下肢,双手眼睑水肿,喝水喝多点儿,......
  • 第一点就是口腔舌体灼热疼痛,舌头啊就像被开水烫了一样,口腔黏膜也是这种感觉,早晨一起来,这个症状就开始了,一直到晚上,这一天没有好受的时候,逐渐的加重,到晚上睡觉了,我算解脱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又是这样的一个临床表现。所以说大家来看一下,通常......
  • 她是一位49岁的女性患者,为什么强调年龄,因为这个女性患者来了就讲了,说我有这种子宫肌瘤,也有腺肌症,然后你说我都到这个年龄,马上绝经了,杨大夫你就帮我控制一下,把我这症状缓解缓解,如果绝经了,它不再长了,有就有,那我也不想挨刀动手术了。我......
  • 这个患者,说来也是一个巧合,我是给他家属看病,然后他陪着来的,他就跟我说了这个头痛的问题,他说我这个头痛,几乎疼了20多年了,每天都疼,也尝试了很多的治疗办法,那么这个中药能不能治,我就跟他讲,你可以跟我聊一聊,然后,尝试用中药去解决一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