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痹证案 杨牧祥验案选析(8)

    于文涛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史奎竹 河北省新乐市中医院

    付某,女,2008年10月9日初诊。间断性四肢酸痛麻木3年,加重3天。患者3年前因受寒出现四肢酸痛麻木,伴头项、肩背、肢体僵硬不舒,腰膝酸冷,下肢无力,遇寒加重,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涩。颈椎CT:颈椎2~7曲度变直,5~6椎间盘突出。腰椎CT:腰椎2~4骨质增生。中医诊断为痹证,证属肝肾亏虚,寒湿痹阻。治法:补益肝肾,祛寒胜湿,通络止痛。自拟秦防饮加减:防风10克,秦艽10克,桂枝10克,细辛3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独活10克,桑寄生30克,川断10克,杜仲10克,怀牛膝15克,鸡血藤30克,络石藤15克,海风藤15克,青风藤15克,威灵仙10克。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14剂。嘱患肢注意保暖,避风寒。

    10月23日二诊:四肢麻木疼痛明显减轻,周身仍觉僵硬不舒,舌淡红而暗,苔薄白,脉沉细略涩。上方加木瓜10克,丝瓜络6克,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

    11月7日三诊:四肢麻木疼痛,头项、肩背、腰部僵硬不舒明显缓解,偶有上肢麻木,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减木瓜、丝瓜络,加嫩桑枝15克,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

    11月21日四诊:患者诸症消失,肢体活动自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随访半年余,未见复发。

    按:《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指出痹证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但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痹证的形成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邪为外因。本例患者年高体弱,肝肾亏虚,风寒湿邪外袭,经脉气血不畅,故见肢体酸痛麻木,周身僵硬不舒;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肾亏虚,故见腰膝酸软无力;风寒为患,故遇寒加重;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涩为寒湿痹阻经脉,气血不畅之象。

    本例患者以肝肾亏虚为本,寒湿痹阻为标,故治疗当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以补益肝肾,祛寒胜湿,通络止痛为主要治法。方中防风、秦艽、独活、威灵仙祛风除湿,活络通痹为主药;桑寄生、川断、杜仲、怀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活血通络;佐以桂枝、细辛以温经散寒,祛风止痛,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四藤合用,舒筋活络,通络止痛。全方以辛温散之,甘温补之,使肝肾强,气血足,风湿除,筋骨壮而痹痛自愈。

    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为杨牧祥老师治疗风湿痹证的常用组药。《本草便读》认为:“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杨牧祥老师认为,藤类中药多可入络,具有疏风通络的功效,四者配伍使用,可加强舒筋活络,通络止痛的作用,在中医络病尤其在风湿痹证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适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风湿痹痛,经络闭阻之证。杨牧祥老师运用四药的常用量为15~30克。

更多中药材
  • 因为我们这个阳气它的变化是根据四季来走的,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过程。春天的阳气开始滋生,夏天呢达到至盛,到了秋天阳气开始收敛,到冬天的时候,阳气闭藏,就当春夏的时候阳气旺盛,这个时候补阳气就会事半功倍。第二点什么呢?尤其到夏天......
  •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一个医案,这是一个气虚的患者,这个气虚主要是脾气虚,其实气虚包括好多种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啊,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脾气虚为主。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嘛,当他虚了之后,整个人体一身之气也就虚了。李先生三十岁,比较年轻,虽然年轻......
  • 第一个我们现在最多的就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来的,关于烦躁啊、郁闷啊,想的事特别多呀。那么这个问题呢在中医讲的什么属于叫肝阳上亢,肝火上炎都会出现什么头晕的反应。第二个生活习惯,比如熬夜为什么会头晕呢?我们头晕有很多原因,有气虚、血虚、湿热、痰......
  • 肝郁气滞是我们现在非常常见的一个情况,现在就会压力比较大呀。这阶段疫情也比较严重,大家就是觉得比较紧张。那么这个时候肝郁的患者更多了。那么有的时候说就是生个气呗,哎,无所谓,哎,情绪不好嘛又能怎么样呢?但是长久的这种肝气郁结,肝气不疏所造成......
  • 第一个呢就是有生理性的原因,就是喝水特别多,一次性喝好多水。还有的时候就是喝酒,喝酒之后吸收特别快,排泄也非常快,这种也是正常的。还有那时候天特别冷的时候,天冷之后受这个冷空气刺激排尿会比较多。那么这些都是由正常的一些反应,不要担心过度。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