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臭黄荆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黄荆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别名

    斑鸠站、斑鹊子、短柄腐卑

    来源

    马鞭草科腐卑属植物臭黄荆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以入药。根四季可采;叶夏秋采收,均晒干。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根: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痢疾,疟疾,风热头痛,肾炎水肿,痔疮,脱肛。

    叶:解毒消肿。外用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根1~2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臭黄荆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别名

    斑鹊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熟时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原形态

    臭黄荆,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细弱,幼时有短柔毛,老时无毛。单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5-8cm,宽1-3cm,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有3-5钝齿,先端急尖至尾状尖,两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红色腺点。聚伞花序顶生,呈圆锥花序状,被柔毛,长3.5-6cm,宽2-3cm;花萼杯状,长约2mm,5浅裂,裂片长约1mm,圆形或三角形;花冠黄色,长3-5mm,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宽,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长;子房无毛,上部有黄色腺点。核果倒卵球形,长2.5-5mm,宽2.5-4mm。花、果期5-7月。

    性味

    味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止痒。主风热头痛;风疹篷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水煎洗。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ū Jīnɡ Luó Guō Dǐ别名锣锅底、蛇莲、曲莲。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异叶赤瓟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ladiantha hookeri C.B Clarke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切块......
  • 别名大黄草、黄草、密花石斛来源兰科粗黄草Dendrobium densiflorum Lindl ex Wall.,以茎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广东、广西。性味甘、淡、微咸,寒。功能主治滋阴益肾,生津止渴。蜘蛛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弱。用......
  • 拼音注音Cāo Yè Wǔ Jiā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糙叶五加的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panax henryi (Oliv.)Harms采收和储藏:秋季挖根,洗净,除去须根,趁鲜用木槌敲击,使木心和皮部分离,抽去木心......
  • 《全国中草药汇编》:糙叶千里光别名毛叶红杆草来源菊科糙叶千里光Senecio asperifolius Franch.,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健胃消炎。主治喉炎,扁桃体炎,胃痛,腹胀。外治湿疹,皮疹。用法用量......
  • 拼音注音Cāo Yè Shù别名牛筋树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榆科植物糙叶树的根皮及树皮。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河边。分布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山西。原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黄褐色,有灰斑与皱纹,老时纵裂,幼枝被平伏硬毛,后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