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活血祛瘀实乃以通为补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笔者每涉临床,对疑难病、慢性病常以活血化瘀获效。常赏识古人“以通为补”之法。中医治病强调扶正和祛邪,相辅相成,扶正即可祛邪,祛邪即可安正。许叔微《本事方》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指出在治疗上祛邪是主要方面。攻下派张子和更指出:“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在临床上也确有很多病例,无任何特别症状而猝死,原因多是瘀血内蓄机体,突然阻塞经隧所致。而“传久而难已”者则多为慢性病,“久病则多瘀”,活血化瘀,以通为补是治疗慢性病的有效方法。

    《内经》云:“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其言不但为针刺治疗久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适用于药物治疗。应用活血化瘀正是通其经隧,畅其血脉从而达到拔刺、雪污、解结之目的而使机体康复。

    汉时仲景著《伤寒论》太阳篇有治其人如狂,小腹急结,小便自利等症而创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金匮要略》有治“内有干血”之大黄 虫丸,治肠痈之大黄牡丹汤,妇人产后篇、杂病篇有治疗“产后腹痛”的下瘀血汤,“经水不利”之抵当汤,“腹中气血刺痛”之红兰花酒,以及“水与血结于血室”的大黄甘遂汤等等,均有“推陈致新”的作用,均在强调“以通为补”。取药多以大黄为主,以攻逐瘀血为目的。

    唐容川著《血证论》对瘀血致病多有阐述,强调瘀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断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瘀血者,既与好血不相合,又与好血不相能。人体经脉之中,若有瘀血阻滞,新血何能安行无恙,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故知瘀血之危害,为医者必以活血化瘀以推陈出新。

    王肯堂在其《证治准绳》中记述:“吾乡有善医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遏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实乃明言也。

    瘀血为患,又可变生多种疾病,所以瘀血实为血毒。纵观古今,活血祛瘀实乃下中有补,即“以通为补”也。 

更多中药材
  • 张红光 张微微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
  •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病因病机内因多与新生婴......
  • 吕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某,男,47岁。阴囊潮湿反复数年,春夏较重,秋冬较轻,内裤每日一换,但阴囊潮湿依旧,食纳不佳,体胖腹大,平素喜饮酒,舌体胖大,苔黄白,舌根腻,脉滑。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处方:萆薢2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石菖......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
  • 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粉刺”、“面粉渣”、“酒刺”、“风刺”等,并认为素体阳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