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益黄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黄散处方

    丁香四钱(不见火),陈皮(去白)二两,甘草、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各一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小儿脾胃虚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呕吐不止,困乏神懒,心胁膨胀,颜色青黄,恹恹不醒。

    用法用量

    每服一大钱,水七分盏,煎至五、六分,食前进,量大小加减与服。此药极有神效,不可尽述。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益黄散别名

    补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

    陈皮(去白)30克 丁香6克(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健脾止泻。治脾胃虚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神倦面黄,疳积腹大身瘦。

    用法用量

    上药为末,三岁儿服4.5克,用水80毫升,煎至24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宋·《小儿药证直诀》:益黄散出处

    益黄散,出自宋·《小儿药证直诀》。本方又名“补脾散”。

    组成

    陈皮一两(30克),丁香二钱(6克)(一方用木香),诃子、青皮、甘草各五钱(各15克)。

    用法

    研细末,每服4.5克,亦可水煎服,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

    温中止泻,理气和中。

    主治

    主治脾胃虚寒,症见腹痛腹胀,呕吐泻利,不思乳食,小儿疳积,神卷面黄,腹大身瘦,苔白腻,脉沉细。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厌食症、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1.小儿腹泻:钱氏益黄散加减治疗婴幼儿泄泻117例,以大便性状改善情况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117例中3日内止泻42例;3~5日内止泻42例;5~10日内止泻24例;未来复诊5例;无效4例。治愈108例,治愈率92%,平均疗程5.3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厌食症:益黄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患者,疗程2周以上。根据纳食改善情况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显效29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年第4期)

    3.反复呼吸道感染:益黄散敷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4例,疗程3个月,与口服细菌溶解产物(泛福舒)治疗34例对照,以肺气虚、脾气虚的主症分级及1年内呼吸道感染次数拟定疗效标准。结果:益黄散敷脐能明显减少患儿的小儿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提高患儿肠道B/E比值,有效缓解患儿厌食、面色不华及睡眠不宁等临床伴随症状。(《新中医》2011年第8期)

    方解

    本方用丁香益火燠土,温脾和胃;陈皮苦温燥湿,香能快脾;青皮理气疏肝,消积化滞;诃子涩肠止泻。本方合温散寒邪、健运中州、固涩滑泄三法于一方。临床常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及疳积,以腹痛、吐泻、不思乳食为辨证要点。急性热证下利,不宜用本方。如虚寒较甚,加炮姜、肉桂;腹泻较甚,加白术、茯苓、薏米仁、扁豆;食积停滞,加三仙、鸡内金;呕吐加半夏、生姜。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消化不良、贲门失弛缓症、中毒性肠麻痹、腹型癫痫、小儿麻痹等证属脾胃虚弱的病症。

    方歌

    益黄散内用青陈,诃子丁香炙草伦,脾土虚衰成泄泻,和脾调气效堪珍。

    摘录宋·《小儿药证直诀》
更多中药材
  • 《圣惠》卷五十九:艾叶丸别名伏龙肝丸处方艾叶1两(微炒),黄连1两(去须,微炒),木香1两,地榆1两(锉),伏龙肝1两,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当归1两(锉,微炒),赤芍药1两,黄芩1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赤痢,......
  •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艾叶散处方鹤虱、艾叶、榼藤子、白胶香各等分。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漏疮。用法用量用瓦饼子内烧烟,熏患处。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三《圣惠》卷九十三:艾叶散别名艾香散处方艾叶半两(微炒),黄连半两(去须,微炒),木香半两,当......
  • 处方艾叶(挼令碎)。功能主治中恶,遁尸,心腹及身体痛甚不知痛处,手摸按之,即知痛处,短气不语。用法用量着痛上,令厚2寸,以熨斗纳着灰火熨艾上,令热透,如冷即再熨之。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
  • 方出《千金》卷二,名见《产孕集》卷上:艾叶汤处方艾叶3两,阿胶3两,芎藭2两,当归3两,甘草1两。功能主治妊娠2-3月至8-9月,胎动不安,腰痛,已有所下。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纳胶令消,分3服,日3次。摘录方出《......
  • 处方艾叶62g,雄黄6g,防风62g,花椒6g。功能主治慢性湿疹、过敏性皮炎、泛发性神经皮炎。用法用量煎水熏洗。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