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薯蓣丸

    《金匮要略》卷上:薯蓣丸别名

    大山蓣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

    薯蓣90克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30克 甘草84克 人参21克 芎藭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18克 柴胡 桔梗 茯苓各15克 阿胶21克 干姜9克 白蔹6克 防风18克 大枣100枚(为膏)

    制法

    上药二十一味,研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补气养血,疏风散邪。治虚劳气血俱虚,阴阳失调,外兼风邪,头晕目花,消瘦乏力,心悸气短,不思饮食,骨节酸痛,微有寒热。

    用法用量

    每次1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大山芋丸”:薯蓣丸组成

    薯蓣三十分(30克),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大豆黄卷各十分(各10克),甘草二十八分(28克),人参、阿胶各七分各7克),川芎、白芍、白术、麦门冬、防风、杏仁各六分(各6克),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5克),干姜三分(3克),白蔹二分(2克),大枣一百枚(100个)。

    用法

    蜜丸,每次6~9克,每日1~2次口服。临床应用也可改为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按汤剂常用量。

    功效

    调理脾胃,益气和荣,祛风除邪。

    主治

    虚劳不足、气血两虚、外兼风邪,症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身体瘦弱,不思饮食,健忘失眠,骨节酸痛,风气百疾,舌淡苔白,脉沉细。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慢性荨麻疹、慢性肾炎等病症。

    1.慢性疲劳综合征:本方加减治疗69例,疗程12周。以治疗后自我感觉良好,工作、生活、学习恢复正常,随访半年内无复发为痊愈标准。结果:痊愈32例,显效21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100%。(《中医药导报》2009年第2期)

    2.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同时服用加减薯蓣丸免煎颗粒治疗30例,疗程8周。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稳定体重以及减毒增效作用为好转指标。结果:好转6例,稳定18例,恶化6例,总有效率80, 0%。(《山西中医》2012年第3期)

    3.慢性荨麻疹:薯蓣丸治疗52例,疗程3个月。以风团及瘙痒完全消失,停药半年以上无复发为治愈标准。结果:治愈27例,显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5%。(《湖北中医杂志》2001年第11期)

    4.慢性肾炎:本方加黄芪、蝉蜕,制成蜜丸治疗24例,疗程10个月。以尿蛋白消失为治愈标准。结果:治愈8例,显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3.3%。(《北京中医杂志》1994年第1期)

    方解

    本方薯蓣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虚劳亏损而易感外邪或兼有外邪之证。方中重用薯蓣(即山药)“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神农本草经》),合以八珍汤补益气血,阿胶、麦门冬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白蔹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疏利气机。诸药相伍,共奏补虚祛风,扶正祛邪之功。如见营血亏损明显,可去桂枝、干姜;风邪不甚,可去桂枝、防风、桔梗。甘草生用则清热解毒,炙用则补中益气。细研方义,本方之甘草当以炙用始为合拍。原方大豆黄卷药源常缺,以扁豆代之,不影响疗效。

    现代研究

    近期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小儿变应性鼻炎、心功能减退等病症。早期文献报道本方,治疗肺结核、反复感冒、外伤经久不愈,又用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荨麻疹、白内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症。

    方歌

    三十薯蓣二十草,三姜二敛百枚枣,桔茯柴胡五分匀,人参阿胶七分讨。更有六分不参差,芎芍杏防麦术好,豆卷地归曲桂枝,均宜十分和药捣。

    摘录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大山芋丸”
更多中药材
  • 《普挤方》卷三八一引《余居士选奇方》:倍子散别名麝香散(《余居士选奇方》)。处方五倍子(全)不拘多少。制法上药用炭灰烧,候烟欲尽,取出放地上,盆覆之,存性去灰,碾为细末,入麝香少许。功能主治主走马疳。用法用量先以盐汤漱口,敷患处。虽咽津亦无......
  • 《外台秘要》卷八引《深师方》:倍术丸处方白术500克 桂心 干姜各250克制法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五饮酒澼。用法用量每次10丸,温开水送下,一日二次。稍加之,日再。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桃、李、餐肉。摘录《外台秘要》卷八......
  • 处方白术加倍、陈皮、半夏(制)、白茯苓各等分,甘草减半。功能主治湿痰泻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生姜3片,水1盏半,煎服。摘录《医统》卷三十五引《辨疑》......
  • 处方干姜(炮)、肉桂(去粗皮),各半斤;白术一斤。炮制上三味捣筛,蜜和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五饮酒癖;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饮,水在两胁下;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皆因饮酒冒寒,......
  • 处方白术2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功能主治酒癖痰饮。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作3服,水1大杯,加生姜10片,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脏腑微动即安。摘录《百一》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