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可喜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近年来,该所孙汉董院士带领的创新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新药研究专项等的资助下,利用云南丰富的五味子科植物资源,对若干种五味子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全世界五味子科植物总计约50种,我国有近30种,是世界上该科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且,我国五味子科植物大部分均有药用价值,已发现有21种(包括种和变型)可供药用。在云南,有18种五味子科植物在民间做药用,但多数植物并未进行过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

    在对五味子科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孙汉董院士早在1990年便对南五味子属异型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作过初步研究;1996年又从五味子属球蕊五味子中得到了有显著抑制艾滋病病毒(HIV)-1逆转录酶活性的nigranoicacid。2000年开始,他继续对五味子科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云南、四川8种五味子科植物中分离鉴定了300余个化合物,包括近80个新化合物。已鉴定的化合物类型多样,涉及木脂素、倍半萜、三萜、三萜苷、香豆素、黄酮、黄酮苷、甾醇和酚性成分等,新化合物类型包括三萜、木脂素和倍半萜等。除了得到前人报道的活性成分木脂素和三萜酸外,还首次发现了60余个结构新奇的、高氧化度且骨架重排的降三萜、二降三萜、三降三萜、五降三萜和八降三萜等11种新的骨架类型。

    这些新骨架降三萜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三萜类化合物的内容,且加深了对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的认识。对五味子科植物次生代谢成分取得的进展,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五味子科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新的化学物质基础,是近年来我国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方面在世界上的亮点之一。

    在对五味子科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方面,孙汉董院士从五味子科植物中分离的部分化合物经抗HIV-1活性筛选,发现13个化合物具有明显抑制HIV的活性。其中具有显著抑制HIV活性的化合物有五味子素等3个,抑制作用最强的为五味子素,它对C8166细胞的CC50(致半数细胞毒性所需浓度)为22.63微克/毫升;对HIV-1感染C8166细胞致细胞病变抑制试验的EC50(保护50%细胞免受病毒感染所需要的浓度)为0.13微克/毫升,选择指数(SI值)为174.08;对HIV-1感染MT-4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较明显,EC50为0.48微克/毫升,SI值为43.27。急毒实验表明,五味子素的毒性较低,测不出LD50(半数致死量)。故实验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最大耐受量(MTD)测定,其MTD为1克/千克体重。小鼠腹腔注射五味子素的最大耐受量为1克/千克体重,除观察到1~2天后可恢复的食欲、活动减少的毒性反应外,未见其他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

    五味子素可作为治疗艾滋病药物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和候选药物,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提供新的天然产物结构模式。据悉,五味子素研究现已得到了云南省科技厅新药研究专项的支持,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和全合成研究。

更多中药材
  • 说到调味品,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姜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很多菜都是要用到姜的,特别是在一些荤菜上,因为我们都知道姜能去腥嘛;有时候我们也会用姜来做一些蘸酱,味道可是棒极了的;姜的种类可不少,有沙姜,南姜,良姜和生姜等,而我们比较常用的就是沙......
  • 肉桂,不经常进厨房的人可能并不熟悉,这是一种家里很常用的调味品,尤其是一到炖鱼或者是熬制鸡汤的时候,更是必不可少,没有了肉桂,相信很多的食物都会逊色不少;如果是经常去中药房的同学也许会发现,药房里的大柜子上也一定会有一个位置是属于肉桂的,因......
  • 巴戟是生长在我国广西等地区的一种植物,在有的地方它又被叫做鸡肠凤,它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开出很美丽的白色花朵,散发出的清香让人感觉到非常的放松,不仅如此,巴戟的根部还可以入药,具体来讲,巴戟的作用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吧......
  • 人一旦进入了青春期脸上就容易长痘痘,痘痘不仅影响我们的美观,而且还影响我们的心情。有的人被痘痘的影响都无心学习了。可见痘痘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啊。很多家长都采取了很多治疗痘痘的办法,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无济于事。那么如何利用中药来缓解脸......
  • 通过艾灸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并且对身体有很多好处,比如进行艾灸能够行气通络,还能够扶阳固脱以及拔毒泄热等。不仅如此,艾灸还有很不错的防病保健效果。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过可以通过艾灸来预防狂犬病的理论。如果艾灸的穴位选择得当,可以起到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