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卷中:苓甘五味姜辛汤处方

    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细辛3克 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

    温肺化饮。治咳逆。寒饮内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

    用法用量

    上药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金匮》卷中:苓甘五味姜辛汤别名

    五味细辛汤、苓甘姜辛汤、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处方

    茯苓4两,甘草3两,干姜3两,细辛3两,五味半升。

    功能主治

    气逆上冲,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肺经感寒,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

    五味细辛汤(《鸡峰》卷十一)、苓甘味姜辛汤(《普济方》卷一四○)、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张氏医通》卷十三)。

    各家论述

    《金匮要略心典》:眼前汤己,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摘录《金匮》卷中《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组成

    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6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内停证。咳嗽吐痰,量多色白清稀,喜唾涎沫,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等。

    方解

    本方证是由于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湿聚成饮,寒饮犯肺所致。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吐痰,量多色白质稀;脾虚寒饮不化,则喜唾涎沫;痰聚气壅,则胸满气喘;舌苔白滑,脉沉迟,为寒痰之征。《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治宜温肺化饮。方中干姜辛热,人脾肺经,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为君药。细辛温肺化饮;茯苓健脾渗湿,既使湿从小便而去,又能健脾以治生痰之源,共为臣药。五味子收敛肺气,敛阴止咳,又防干姜、细辛辛散耗气,与之相伍,散收并行,收不恋邪,散不伤正,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脾肺同治,温散并行,开中有合,标本兼顾,药虽五味,法度严谨。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寒痰的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者。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温肺化痰保安康。

    摘录《金匮要略》
更多中药材
  • 《回春》卷二:安蛔汤处方人参7分,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炒黑)5分,乌梅2个,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伤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回春》卷二明·《万病回春》:安蛔汤出处安蛔汤,出自明·《万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汤”......
  • 《医宗说约》卷四:安蛔理中汤处方参、术、乌梅、川椒、炮姜、白茯苓、生姜。功能主治蛔厥,手足冷。用法用量水煎服。手足冷甚,加附子;呕,加半夏、陈皮、生姜汁;蛔吐不止,加苦楝根、黄连、细辛;大便秘结,加大黄。摘录《医宗说约》卷四《医学入门》卷四......
  • 处方白茅根20-30克,龙骨15-25克,牡蛎15-25克,生三七粉(吞服)3-5克,白芨粉10-15克,生在大黄6-10克,藕节炭(或藕汁)20-30克。功能主治凉血活血止血。主血热壅盛,迫血妄行。用法用量冷水浸泡半小时,煮沸20分钟即可......
  • 处方人参5钱,白术5钱,肉桂1钱,山药1两,巴戟天5钱,蛇床子3钱,附子5分,茯苓3钱,远志1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补心肾之虚,温命门、心包之火,去脾经之湿。主心包、命门二经之火衰,外感寒邪,而发奔豚,如一裹之气从心而下,直至于阴囊之间,其......
  • 处方党参4钱,炮姜6分,当归2钱,半夏1钱,茯苓3钱,白术1钱,厚朴1钱,砂仁1钱,桑皮2钱,杏仁3钱,苏子1钱5分,陈香橼皮6分。功能主治脾痹。摘录《医醇剩义》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