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姜附丸

    《朱氏集验方》卷三:姜附丸处方

    香附子1斤(大者,去毛皮,泔浸3宿,春夏1宿,滤出水,净洗,入银石器内用井水煮,上有2寸分水方可,入大蒜20枚,去皮铺在上,慢火煮,候蒜烂,以竹箸搅,以蒜汁干为度,滤出焙干用),神曲(炒黄)4两,干姜(生)4两,荜茇2两,丁皮2两,胡椒2两,缩砂仁2两。

    制法

    上为末,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壮实脾胃,进美饮食。主脾胃气弱,饮食少,或心腹疼痛,或饮食难于克化。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任意汤使下,不以时候。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三方出《肘后》卷一,名见《外台》卷七:姜附丸处方

    附子2两(炮),干姜1两。

    制法

    上为末,捣为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肺伤动,冷痛。

    用法用量

    每服4丸,1日3次。

    注意

    忌猪肉,冷水。

    摘录方出《肘后》卷一,名见《外台》卷七《普济方》卷二一二:姜附丸处方

    赤乌脚4两,附子1两,干姜1分。

    制法

    上为末,用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久赤白痢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以粥饮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二《杨氏家藏方》卷六:姜附丸处方

    附子3枚7钱重者(炮,去皮脐),白术4两,干姜2两(炮)。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逐寒祛湿,温脾胃,止泄泻。主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温米饮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六《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姜附丸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干姜(炮)3分,乌头(炮裂,去皮尖)1分,吴茱萸(汤浸1宿,焙干,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中寒,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下结实。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腹以酒送下,日3夜1;未效,稍加丸数。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圣济总录》卷二十六:姜附丸别名

    附子姜朴丸

    处方

    干姜(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

    制法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伤寒霍乱,呕吐不止,手足厥逆。

    用法用量

    附子姜朴丸(《卫生总微》卷七)。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更多中药材
  •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艾叶饮处方艾叶、当归(切,焙)、人参、生干地黄(焙)、地榆、干姜(炮)、阿胶(炙令燥)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半产后,恶露不断,心闷气短。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济总录》......
  • 处方艾叶50克 鸡蛋2个 白糖适量制法将艾叶加水适量煮汤,打入鸡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功能主治温肾安胎。适用于习惯性流产。用法用量每日晚睡前服。摘录《民间方》......
  • 处方干艾叶4两(炒焦存性),川白姜1分(炮)。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白痢。用法用量每服70丸,食前清水米饮送下。摘录《直指》卷十四......
  • 处方艾叶1握,黑豆100粒。功能主治大便下脓血。用法用量新水1大盏,煎至6分,入生姜汁3大匙,稍热服。摘录《直指》卷二十六......
  • 处方艾曲1升(生),干姜1两,细辛1两,椒目1两,附子1两,桂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利小便,消肿。主痢后或产后虚肿,水肿。用法用量每服2-3钱,温酒调下。注意忌猪肉、生葱、生菜。摘录《鸡峰》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