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回阳玉龙膏

    《仙传外科集验方》:回阳玉龙膏别名

    玉龙膏(《理瀹骈文》)。

    处方

    草乌90克(炒)南星(煨)30克 军姜60克(煨)白芷30克(不见火)赤芍药30克 肉桂15克(不见火)

    功能主治

    温经回阳,活血止痛。治一切阴证疮疡,阴疽发背,痰湿流注,鼓椎风,伤损久痛,风湿冷痹。

    用法用量

    上药研末,用热酒调敷。亦可掺于膏药内贴之。

    备注

    方中姜、桂助脏腑阳气以祛寒;草乌、南星走窜发散,破恶气,驱风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赤芍、白芍活血散滞,止痛生肌;陈酒为使,行药性,散气血诸药合用,有回阳逐阴之功,为外科阴证常用要方。

    摘录《仙传外科集验方》明·《外科正宗》:回阳玉龙膏出处

    回阳玉龙膏,出自明·《外科正宗》。本方又名“回阳玉龙散”。

    组成

    草乌(炒)三两(90克),煨于姜(炒)三两(90克),赤芍一两(30克),白芷一两(30克),煨天南星一两(30克),肉桂五钱(15克)。

    用法

    制膏,外用。

    功效

    温经活血,散寒化痰。

    主治

    主治背疽阴证,寒湿流注,冷痛痹风等证,病灶特点为不肿高,不焮痛,不发热,不作脓,皮色不变,漫肿无头。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0例,辨证加用五积散、当归拈痛汤、羌活胜湿汤、大防风汤等辅助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肿胀、关节摩擦音、运动障碍等症状消失者5例;症状基本消失,阴雨天有较小骨摩擦音者4例;脱落1例。9例患者平均疗程37日,半年后随访,复发2例,但复发症情较治疗前为轻。(《中医杂志》1964年第11期)

    方解

    方用干姜、肉桂热血生血;草乌、天南星破恶气,祛风毒,死活肌,除骨痛,消结块,回阳气;赤芍、白芷散血滞;加以酒行药性。临床应用以一切阴寒疮疡为辨证要点。

    现代研究

    现代临床报道较少。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与关节结核、肌肉深部脓肿、关节炎、关节腔。慢性积液、慢性炎症性软组织僵块、腰肌劳损、腰椎肥大、骨质增生等病症。

    方歌

    回阳玉龙阴毒招,不热不疼不肿高,军姜桂芍星乌芷,研末须将热酒调。

    摘录明·《外科正宗》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半夏6钱,黄连2钱,黄芩3钱,枳实3钱,生姜3钱。功能主治呕甚而痞者。用法用量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虚者,复纳入参、大枣。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 处方半夏1两,黄连2钱,黄芩3钱,枳实2钱,杏仁3钱。功能主治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用法用量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各家论述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
  • 处方半夏曲1钱半(川制,另吃),枳实钱半(炒),白前2钱,旋覆花3钱(包),炒菔子6钱(杵,包),橘红1钱,炙甘草5分,白茯苓3钱。功能主治泄泻忽来忽止,或溏水粘涕,兼乎滞痛。摘录《镐京直指》卷二......
  • 处方细辛半两,橘皮半两,桂心半两,人参半两,旋覆花半两,甘草半两,桔梗半两,芍药半两,半夏半两,赤茯苓3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胃气虚冷,心腹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肠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饮食,脉沉弦细迟。用法用量每......
  • 别名半夏汤处方半夏16分(汤洗10度),木通16分,前胡6分(去头),旋覆花5分(去萼称),陈皮6分(浸,去白),槟榔6分(生杵,煎汤药成膏后斟酌入),官桂5分(去粗皮),枳壳5分(麸炒),茯苓6分,白术6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胃冷有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