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鹳骨丸

    《圣惠》卷五十六:鹳骨丸处方

    鹳骨1两(涂酥、炙微黄),桂心3分,雄黄1两(细研、水飞过),麝香半两(细研),朱砂1分(细研),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蜈蚣1条(微炙)。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尸疰。邪气流注闷绝,时复发作,寒热淋沥,或腹痛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桃枝汤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六方出《外台》卷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惠》卷五十六:鹳骨丸处方

    鹳骨3寸(炙),羚羊鼻2个(炙令焦),干姜1两,麝香2分(研),蜥蜴1个(炙),斑蝥14个(去翅足、熬),鸡屎白3两(熬),巴豆5个(去心皮,熬令黑),芫青20个(去翅足,熬),藜芦1两(去芦头,熬令黄)(一方无斑蝥、鸡屎白、巴豆、芫青、藜芦。)。

    制法

    上为末,蜜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初得遁尸及五尸,经年不愈,心腹短气。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腹饮送下,每日2次,稍加至6-7丸。以知为度,至吐利。

    注意

    忌生冷、油腻、猪肉、蒜、粘食、陈臭、芦笋。

    摘录方出《外台》卷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惠》卷五十六《千金》卷十七:鹳骨丸处方

    鹳骨3寸,雄黄4分,莽草4分,丹砂(一作丹参)4分,牡蛎4分(一作牡丹),藜芦2分,桂心2分,野葛2分,斑蝥14个,巴豆40个,蜈蚣1个,芫青14个。

    制法

    上为末,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遁尸,飞尸,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

    用法用量

    方中鹳骨,《圣惠》作“鹤脑骨”,方名“鹤脑骨丸”。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鹳善啖蛇,故其骨能疗尸疰,更以斑蝥、芫青、莽草、藜芦、蜈蚣、野葛等味汇入一方以毒攻毒。

    摘录《千金》卷十七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惠》卷六十六:鹳骨丸处方

    鹳骨(炙)4分,狸骨(炙)4分,射干4分,玄参4分,升麻(炙)4分,青木香4分,沉香4分,犀角屑4分,丁香4分,羚羊角屑4分,丹参4分,甘草(炙)4分,人参3两,沙参3两,獭肝6分,连翘6分,光明砂2分(研)。

    制法

    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瘰疬。

    用法用量

    《圣惠》有麝香半两。

    注意

    忌生冷、油腻、血食酢、热肉、海藻、菘菜、粘食、陈臭生血物。

    摘录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惠》卷六十六《外台》卷十三引张文仲方:鹳骨丸处方

    鹳骨3寸(炙),桂心3寸,虻虫14个(去翅足,熬),巴豆30个(去心皮,熬),斑蝥14个(去翅足,熬)。

    制法

    上为末,蜜和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尸疰恶气百病。

    用法用量

    每服2丸,每日3次,清饮送下。

    注意

    忌野猪肉、芦笋、生葱。

    摘录《外台》卷十三引张文仲方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天麻(锉)4两,牛膝(去苗,锉)4两,天仙子1升(净肉,炒黄)。制法上以绢袋盛,浸酒中7日7夜,取药炒干为末,用浸药酒和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消阴。主阴气太盛,五脏昏浊,食毕困乏,虽未中年,衰老先至。用法用量每日20丸,空心酒送......
  • 处方黄芩3铢,沉香3铢,木香3铢,牡丹皮(去心)1分,前胡(去毛)1分,桔梗1分,柴胡(去毛)1分,贝母(去心)1分,天灵盖(酥炙黄黑色)1分,鳖甲(醋炙黄色)1分,麦门冬(去心)1分,杏仁(去尖双仁者)1分,茯苓1分,官桂1分,荆芥穗1分......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保真汤处方藁本(去芦)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苍术(洗,锉,麸炒)500克制法上药哎咀为粗末。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不问阴阳二证,才觉疾作,急服此药立效。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220毫升,生姜3片,同煎150......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保真汤处方藁本(去芦)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苍术(洗,锉,麸炒)500克制法上药哎咀为粗末。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不问阴阳二证,才觉疾作,急服此药立效。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220毫升,生姜3片,同煎150......
  • 处方辽五味(拣净)1斤,杜仲(姜汁炒)2两,阿胶2两,白术2两,贝母4两,白茯苓4两,花椒目4两,荷叶(煅灰存性)4两,怀生地4两(用柏子仁3钱、砂仁3钱,绢袋盛,加生地同煮,拣去柏子仁、砂仁)。制法上为末,以黑枣肉同地黄汁为丸。功能主治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