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分清饮

    《直指》卷十:分清饮别名

    分清散、萆薢分清饮

    处方

    益智仁1两(醋浸),川萆薢1两,石菖蒲(去毛)1两,天台乌药1两,白茯苓1两,甘草4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思虑过度,清浊相干,小便白浊,白带。

    用法用量

    分清散(《普济方》卷三二一)、萆薢分清饮(《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摘录《直指》卷十《中医妇科治疗学》:分清饮处方

    茯苓2钱,泽泻2钱,木通2钱,猪苓2钱,栀子2钱,枳壳1钱,茵陈3钱。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主转服热盛。妊娠数月,小便短黄,继则不通,小腹胀痛,面色微黄,心烦不安,舌质微红,苔腻而黄,脉滑数。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胎产新书》卷四:分清饮处方

    川萆薢2钱,益智仁(去壳,盐水炒)2钱,乌药2钱,茯苓2钱,石菖蒲(去毛,炒)1钱,枳壳1钱,生甘草1钱。

    功能主治

    下元虚损,精不能摄,小便白浊,时常流出清冷稠粘;或于小便后,来亦不多。

    用法用量

    水煎,乘热入盐少许服。

    摘录《胎产新书》卷四《医级》卷七:分清饮处方

    茯苓、泽泻、米仁、猪苓、厚朴、枳壳、木通、栀子、车前。

    功能主治

    小便癃闭及湿滞肿胀,不能受补。

    摘录《医级》卷七《女科切要》卷二:分清饮处方

    芡实、茯苓、黄蜡。

    制法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小便浊。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淡盐汤送下。

    摘录《女科切要》卷二《玉案》卷五:分清饮处方

    陈皮1钱5分,半夏1钱5分,白茯苓2钱,萆薢2钱,木通2钱,山栀仁1钱,泽泻1钱。

    功能主治

    内有湿痰湿火,小便赤白混浊。

    用法用量

    加灯心30茎,水煎,空心服。

    摘录《玉案》卷五《简明医彀》卷四:分清饮处方

    益智8分,川萆薢(赤者)8分,石菖蒲8分,车前子8分,赤茯苓8分,猪苓8分,泽泻8分,白术8分,枳壳8分,陈皮8分,升麻3分,甘草梢3分。

    功能主治

    赤白浊。

    用法用量

    加灯心,水半煎,酒半煎,空心服。

    首帖,加麻黄8分,减升麻;如热甚作痛,加炒黄柏2钱,煎成调青黛7分、滑石末2钱,去枳、陈、智;不通,加木通、淡竹叶、扁蓄、石韦等;变虚寒,加炮姜、肉桂3分;日久服凉药过多,真元耗损,肾虚有寒,频数无度,光彩如膏,益智、萆薢、菖蒲、乌药、茯苓等分水煎,入盐1分,空心服。

    摘录《简明医彀》卷四《保婴撮要》卷八:分清饮处方

    益智仁3分,川萆薢3分,石菖蒲(盐炒)3分,乌药3分,茯苓3分,白芍药3分。

    功能主治

    小便余沥,并赤白浊。

    用法用量

    加灯心,水煎服。

    摘录《保婴撮要》卷八
更多中药材
  • 《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八味丸处方川巴戟45克(酒没,去心,用荔枝肉30克,同炒赤色,去荔枝肉不要)高良姜30克(锉碎,用麦门冬45克,去心,同炒赤色为度,去门冬)川楝子60克(去核,用降真香30克,锉碎同炒,油出为度,去降真香)吴茱萸45克......
  •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八味丹处方朱砂1两,磁石1两,赤石脂1两,代赭石1两,人中黄1两,禹余粮1两,乳香1两,没药1两。制法上为极细末,糯米汤为小丸。功能主治补精髓,壮筋骨,益心智,理虚损,明目益睛,安神定惊。主用法用量每服1钱......
  • 处方人参半升,牡蛎半升,雷丸半升,沙参1升,苦参1升,玄参1升,丹参1升,大黄3升。功能主治伤寒、温病惊痫。用法用量水3斗,苇薪煮3沸,停后煮小沸,度1斗许,去滓,先以3指染药汁注儿口2-7次,大染手,湿吻、额、腹、背,以后如炊物温之再浴,......
  • 处方熟地5钱,当归3,山药2钱(炒),肉桂5分,茯苓1钱5分,白芍1钱5分(炒),附子5分,丹皮1钱,泽泻5分,山萸肉1钱。功能主治阳亏眩晕。用法用量水2钟,煎7分,食远服。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地黄、萸肉、山药补足三阴经,泽泻、丹皮、......
  • 处方熟地、萸肉、茯苓、山药、丹皮、附子、肉桂、泽泻、人参、黄耆(炙)、白术(上炒)、菟丝子、枸杞。功能主治厥阴虚寒,大虚之吐蛔。各家论述八味地黄汤益火以消阴翳,复以参、术、耆温补脾阳;菟丝,枸杞温补肝肾之阳,胃中得温而蛔自止。摘录《证因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