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地榆丸

    《普济方》卷二○七:地榆丸处方

    地榆(微炒)当归(微炒)阿胶(糯米炒)黄连(去须)诃子肉(炒)木香(晒干)乌梅肉各15克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主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陈米汤下,每日二至三次。

    备注

    本方原名"地榆散",与剂型不符,现据《证治准绳·类方》卷六改。

    摘录《普济方》卷二○七《外台》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地榆丸处方

    地榆6两(炙),赤石脂7分,厚朴6分,白术5分,干姜6两,龙骨7分,黄连10分,当归5分,熟艾5分,乌梅肉6分,甘草4分(炙)。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冷痢。不消食,腹中胀痛,气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25丸,饮送下,1日2次。

    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明医指掌》卷六:地榆丸处方

    白术半两,黄柏(炒)2钱,生地黄2钱,白芍药2钱,地榆2钱,黄芩(炒)2钱,香附2钱。

    制法

    上为末,蒸饼为丸。

    功能主治

    脏毒挟湿者。

    用法用量

    口服。

    摘录《明医指掌》卷六《普济方》卷九十七:地榆丸处方

    大川乌头(盐炒,不得过熟,去皮脐尖)1两,甜参1两,地榆1两,麝香1分(别研,入前4味中拌令匀)。

    制法

    上为末,5味同捣,炼白蜜5两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以瓷盒密封贮之。

    功能主治

    风气攻注、荣卫壅滞,四肢疼痛无力,渐成瘫痪。

    用法用量

    本方用法云“五味同捣”,而实际组成仅四味,疑脱。

    摘录《普济方》卷九十七《片玉心书》卷五:地榆丸处方

    防风、乌梅肉、枳壳、阿胶、甘草(炙)、荆芥穗、黄连、生地、当归身、槐花、白术、伏龙肝、地榆。

    制法

    水为丸。

    功能主治

    小儿时常粪后出血不止。

    用法用量

    陈米饮送下。

    摘录《片玉心书》卷五《圣济总录》卷七十七:地榆丸处方

    地榆1两,龙骨半两,赤石脂半两,无食子(炮)半两,熟艾(微炒)半两,黄柏(去粗皮)3分,橡实壳(炒)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痢不止。大便不禁。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七《圣济总录》卷一七八:地榆丸处方

    地榆1两,草豆蔻3枚(炮,去皮),黄耆(锉)1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肠虚腹胀,泻血不止。

    用法用量

    1-2岁儿每服10丸,草节汤送下,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更多中药材
  • 处方天雄(去皮脐,如无,以大附子代之)1两,大川乌1两(去皮脐),白附子5钱,南星5钱,天麻5钱,川芎,半夏,木香,全蝎(去毒,姜汁拌,全用)。功能主治偏正头风作痛,痛连于脑,常如牵引之状,发则目不可开,眩晕不能抬举。用法用量方中川芎、半夏......
  • 别名八生散(《证治要诀类方》卷三)。处方天雄60克(此药最佳,无则以大附子代之,去皮)大川乌60克(去皮)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白术各30克 川芎 木香 全蝎(姜汁拌,全用)半夏各15克(同天雄、附子、南南、川乌并生用)制法上药生用,锉如麻......
  • 别名拓痞丸处方桂心3分,曾青(无,代以空青)3分,牡丹3分,鳣头甲(头渍,炙令黄色)3分,干姜3分,蜀漆7分,细辛6分,龙胆5分,附子4分(炮)。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儿痞,面黄羸瘦,丁奚不欲饮食,食不生肌肤,心中......
  • 处方白芷1两,白及1两,白蔹1两,白附子1两,白僵蚕1两,白蒺藜1两,白丁香1两,白薇1两,草乌1两,杏仁(泡,去皮尖)1两,甘松1两,藁本1两,山楂1两,豆粉1两,鹰条1两,猪牙皂角1两,儿茶3钱,轻粉3钱,樟脑5钱,密陀僧5钱,猪胰3两......
  • 《卫生宝鉴》卷二十:八白散处方白丁香3两,白及3两,白僵蚕3两,白牵牛3两,杜蒺藜3两,新升麻(肉白者佳)3两,三赖子2两,白蔹2两,白芷2两,白附子半两,白茯苓半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劳汗当风,郁乃痤。用法用量至夜津调涂面,明旦以莹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