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葱豉汤

    《肘后方》卷二:葱豉汤别名

    葱白豉汤(《类证活人书》卷十九)。

    处方

    葱白3枚 豉6克

    功能主治

    通阳发汗。主外感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者。

    用法用量

    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顿服取汗。

    服药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黄6克。

    摘录《肘后方》卷二《孟诜方》:葱豉汤处方

    连须葱白30克 淡豆豉10克 生姜3片 黄酒30克

    制法

    将葱白、淡豆豉、生姜加水500克,煎沸再加黄酒煎煮。

    功能主治

    解表和中。

    用法用量

    热服,服后盖被取汗。

    摘录《孟诜方》《圣济总录》卷一九○:葱豉汤处方

    豉1合,葱白1握(去须,切),生姜1两(切)。

    功能主治

    妊娠伤寒头痛。

    用法用量

    上以水1大盏,煮至6分,去滓,分2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九○《圣惠》卷九:葱豉汤处方

    葱白3茎(切),麻黄1两(去根节,锉),豉1合,生姜半两(拍碎)。

    功能主治

    伤寒初得一日,壮热头痛。

    用法用量

    上以水2大盏,煎至1大盏3分,去滓,分为3服,不拘时候,稍热频服。衣覆出汗。

    摘录《圣惠》卷九《圣惠》卷三十八:葱豉汤处方

    葱白8茎,香豉2合,蓝叶3分,柴胡1两(去苗),川升麻半两,犀角屑半两,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五石忽发动,体热烦疼,心躁闷乱。

    用法用量

    以水5大盏,煎至2盏半,去滓,分5次温服。未效,再合服之。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圣济总录》卷二十一:葱豉汤处方

    葱白14茎,豉半合(炒),干姜(炮)1分,麻黄(去根节)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芍药半两。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伤寒初觉1-2日,头项腰脊痛,恶寒。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良久,投葱豉热粥,盖覆出汗。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一《圣济总录》卷二十二:葱豉汤处方

    葱白2茎(细切),豉1合,蜀椒49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疫疠病始得之,头疼壮热。妊娠七月,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

    用法用量

    以水3盏,煎至2盏,去滓,顿热服。汗出愈,未愈更煎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二《圣济总录》卷二十一:葱豉汤处方

    苍术(米泔浸,去皮,锉,麸炒黄)2两,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2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1日至3日以前,身热脉大,肢体疼痛,汗不出。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入葱白3寸,盐、豉20粒,同煎至7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一晋·《肘后备急方》:葱豉汤出处

    葱豉汤,出自晋·《肘后备急方》。本方又名“葱白豉汤”。

    组成

    葱白一虎口(5条)、淡豆豉1升(30克)。

    用法

    水煎,分服取汗。

    功效

    解表散寒。

    主治

    外感风寒轻证,症见微恶风寒,或微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及肺炎等病症。

    1.感冒:以本方加香附、苏叶、陈皮等治疗妊娠早期风寒感冒。5剂后症状消失,嘱停药。(《山东中医杂志》2010年第11期)

    2.腺病毒肺炎:以本方合保和丸加枳实治患儿腺病毒肺炎高热。仅服药3剂而病获速愈。(《黑龙江中医药》1995年第2期)

    方解

    本方组成最能体现葛洪组方遣药简便廉效的特点,药仅二味,为清宣发散之剂,温而不燥,汗而不峻,对感冒及时疫初起,邪浅证轻者,颇为合拍。方中,葱白发汗解表,“散风寒表邪”,以“治伤寒头痛身疼”,为君药。淡豆豉“发汗解肌”,宣散表邪。二药合用,解表散寒。药性平和,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构成辛温解表之轻剂。临床以微恶寒、鼻塞、喷嚏为证治要点。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咽喉肿痛。

    方歌

    葱豉汤原助汗方,同煎葱豉代麻黄,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阳效力彰。

    摘录晋·《肘后备急方》
更多中药材
  • 处方明矾1两,蜜蜡1两,牛黄1钱,真珠1钱,乳香1钱,没药1钱,朱砂1钱,雄黄5分。制法先将蜡溶化,离火下众药和匀,急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托里,护脏腑,止痛消毒。主痈疽。用法用量每服10丸,温酒送下,日进3服。加至20丸。摘录《痘疹传......
  • 处方补骨脂(炒)1两,巴戟天(去心)1两,桑螵蛸(炒)1两,菟丝子(酒浸3日,别捣)1两,牛膝(酒浸,切,焙)1两,熟干地黄(焙)1两,干姜(炮)半两,枳壳(麸炒,去瓤)3分。制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便滑数。用法用量......
  • 《世医得效方》卷十五:八味还睛散处方白蒺藜(炒、去尖)防风 粉草(炙)木贼 山栀(炒、去壳)各15克 草决明30克 (炒)青葙子0.3克(微炒)蝉蜕0.3克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肝肺风热所致滑翳,有如水银珠子,但微含黄色,不疼不痛,无泪,遮......
  • 处方紫丹参30克,怀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丹皮15克,马兜铃30克,钩藤15克,刺蒺藜15克,代赭石30克(碾细)。功能主治清肝熄风,活血散瘀。主肝经热盛,痰浊中阻。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来春茂方......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八味顺气散处方人参(一钱半) 白术(一钱半) 茯苓(去皮.一钱半) 青皮(一钱半) 陈皮(去白.一钱半) 白芷(一钱半) 乌药(一钱半) 甘草(七分半)功能主治凡有风之人先服此药顺气,次进风药。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